追溯宝应射阳湖镇历史,寻找贝丘文化,还得从射阳湖形成说起。古射阳湖前身是大海,与大海有着很深的渊源。史载,射阳湖地区远古是一个浅浅的海湾,后因潮汐和长江带来的泥沙,将原来大而浅的海湾封闭形成了一个“泻湖”。泻湖在演化的进程中,海岸东迁,淡水冲灌,逐渐分化、堵塞、堆积成洼地平原,并残留下湖泊和沼泽湿地。但在漫长的地理环境变迁中,海潮侵溢,洪患不绝。 “贝丘”,就是指人们食用的蛤、蚌、蚬、牡蛎等暗滩海洋生物,在生活地长期积累的贝壳堆积。看似简单的贝壳堆积,却是人类文明的创始。原始先民求生的本能是采集果实和渔猎,并尝试着食用滩涂中贝类。后来他们就迁居于此,找到了适合生存的地点,滩涂及地层中堆积的贝壳等说明先民吃蚬的事实。据考,贝丘遗址在射阳湖境内分布较广,形成了早期的人类聚落群。石仑庄属射阳湖镇的一个小村落,位于大三王河和宝射河之间交界处。农民挖沟时发现很厚的贝壳层,是一处典型的贝丘沙堤。这里不仅有完整的贝丘堆积层,还有明代出土的石轮(属石磨盘,是新石器遗物)农具。所有这些,见证了原始先民早期开辟这块荒芜之地。 蚬滩奇观是古镇射阳湖八大古景之一,位于镇北的湖岸边,长约一千多米,传说是唐代薛仁贵跨海征东时将士所食蚬子时而留下的。《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边的渔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大军过海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渔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渔民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渔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个渔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后来“瞒天过海”一计用在兵法上。可见,三十万大军跨海征东时,不要说驻军多少天了,就算是将士们吃了一次蚬子肉,那里的蚬子壳都能堆积成山。友人曾用“浪打岸边无浊水,一片蚬滩白如玉”的诗句赞美蚬滩发光,天公造物的景象。 据考古学家分析,从射阳湖贝丘遗址看,泻湖形成后,已经脱离动物界的先人择地安居,当时已经出现了集聚的族群,说明人类开始征服自然,表明原始先民选择适宜生活的地方安居。今天的射阳湖镇蒋家堡、落潮堡两村地名,就是远古大海的佐证。当海湾封闭淤积后,海边以上的丘阜被人占领后,并形成了自然村落――蒋家堡,落潮堡。而村落以“堡”,起名,应该在人口增多,以户而聚,户则上百的情况下,称“堡”。现射阳湖腹部的蚬河、钱沟河、林上河、蚬子滩等名为后世沿称至今。这些都能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了。 由此可见,远在新石器时代,宝应射阳湖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无论是贝丘沙堤,还是蚬滩奇观,皆是射阳湖远古大海的特征,是最早原始先民吃蚬的拓荒地,更是射阳湖人类早期文明成果的发源地。追溯历史,寻找贝丘。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