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射阳湖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射阳候项伯箕山祭祀行礼,广陵郡太守陈登移治开发禅农之地,在汉代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禅文化中佛教更是射阳湖镇“五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水乡,展示独特,更加丰富了射阳湖禅文化的实质内涵。 区域优势促成佛教先行。众所周知,射阳湖古老的邗沟东道连接成江淮间的漕运通道,邗沟漕运码头却在射阳故城的边上,而丝绸之路从欧洲贯通中亚,经过印度进入中国中原地区,又通过运河把西域文化传播到江南地区,射阳故城及周边地区属于丝绸之路的“神经末梢”,也最先得到了西域传来的文化信息,所以当佛教在东汉年间刚传入中国不久,射阳湖境内已经有了寺庙的踪影。所以说,从佛教当初的传播,这里已经开始传经授道,为射阳湖的禅文化提供了发展条件。现在射阳湖内保留着一座东汉天宫寺,据宝应县志载,天宫寺,又名天宫慈院,因地处高峰,昔日龙河环绕,取龙行九天之意而得名,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宋政和八年僧普潮重建,明洪武六年僧行斌修建。它见证了宝应地区佛教的流传,更见证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化的痕迹。而天宫寺傍河依庄而建,色调清淡,隐藏水乡,更显寂静。唐建“龙竿寺”,曾是李世民大都督尉迟敬德东征时之官邸“大都督府”,在平荡扫寇成功班师回朝后,将此官邸布施给佛门。公元646年,德观和尚为本寺开山主持,提名“文殊院”,后因寺内有百年老竹,自成龙形,众观其状,视为天降祥瑞,时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得知龙颜大悦,故敕封为“龙竿禅寺”,御赐匾额。在明清盛极一时,颇有唐代风范。明洪武四年,僧如灌修建。《隆庆志》清刘中柱撰《宝应名胜纪略》云:龙竿寺唐刹也……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古射阳都要登龙竿寺焚香礼拜,吟诗作赋。明嘉靖23年进士、南京邢都主事九江知府邑人朱曰藩在《唐龙竿寺残石》诗中曰:客话射水西,龙竿旧禅寺,阶前一片石,盘螭作唐制,野老见习之,自恨不识字,谁知灰劫中,妙有千古事。龙竿寺虽几度沧桑,但气势恢宏,香火鼎盛。今古刹这里已经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而不是为了求学、求前程来烧香拜佛,禅意是普照世人心的平静。 云云传说成就寺庙兴建。美丽的射阳湖皆源于水的独特,水的浩渺,被传之世人有很多民间上传说。相传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到瑶池散步。他们拨开云层,遥望人间,只见射阳湖一泓碧波,百里方圆,水天一色,好一派湖荡风光。玉皇大帝见喜,王母娘娘赞景。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瑶池莲子,撒向湖荡。自从荷花仙子瑶池撒莲后,射阳湖便是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粉白嫣红,一片清香,变成了一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人间仙境。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世音菩萨下凡。为了报答荷花仙子,此地定名为荷仙故里,百姓纷纷盖庙宇作为主神供奉,鹅上庄观音殿、王坤村乐善庵、石仑庄祁家庵、高夏村紫竹庵、走马坊普静庵、走马坊观音庵、戴家庄护国寺、江平庄毗卢庵、平南村青莲庵、戴家庄三宫殿、戴堡村同善庵、落潮村禹王庙等等,用不熄的香火祈祷护佑一方平安。他们知道,佛与射阳湖有缘,现鹅村大慈观音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心向善,慈悲为怀。戴庄村护国寺肉身菩萨修行得道,指点迷津,洒寿回春。所有这些都是佛教中禅宗慈道,既是慈善之道,又是慈悲之道,二者相伴相生,互为作用,久而久之成就了古射阳人对佛的崇拜、追求以及择地建寺建庙。佛兴于唐朝,盛于明清。据县、镇志载,民国初期境内尚有庵观寺庙旧址39座之多。护国寺建于南唐保大十二年。上千年来护国寺历经兵燹之灾,又经数次修缮,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香火仍然很旺,抗日战年期间大雄宝殿及部分建筑被日军所焚,尚存“骨架”。今按原貌整修恢复重建。病和灾求肉身菩萨解难显灵。而禅意宗旨是面向大众,普渡众生,解脱俗世烦恼。个人认为,这位圆寂和尚是一位苦菩萨。因为他有一颗慈悲的心,愿意为众生承受苦难。建于清道光年间同善庵,虽在湖荡深处,但禅的境界高,清新洁净,济人贫苦;修德修行,同甘共苦。 候王郡主表功权力象征。凡是了解射阳湖镇历史都知道,射阳故城曾经是汉代阶级社会里政治所在地,项伯封候建立射阳候国,陈登为广陵郡太守移治射阳,还有射阳建县长达600多年历史。然而,在这漫长的社会变革中,集聚了特定的思维和世人的感悟,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中,产生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被当时封建王朝及统治者所利用,创造相关活动,普发世间。我个认为这种文化就是禅地文化,具有它的独到之处,既丰富了政治活动的内容,又达到政治上长期把持一方的目的。《重祠诏》云: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意思是刘邦得天下后,厚赏、追封,赐候国,并以天子尊习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及属古今通礼。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后,分封王侯,因项伯鸿门宴翼护有功,封项伯为射阳侯,置射阳侯国。就项伯而言,虽从刘邦,但保全项氏家族,公赐封诸侯。从当时现实看,刘邦恩惠,项伯恩谢。任射阳侯,事事处处效仿高祖所为,德礼效行,祭拜天地。为保功业的项伯,择善而从,择势而行,只能按照周人郊天,必选较高地势处所,行所谓的祭祀天地之礼。作为古射阳之地射阳阜是唯一的绿洲,又是西岸冈阜,属首选祭祀最佳之地。而祭祀实际就是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活动内容,其目的可想而知。这种禅应归属于当时古射阳的政治之所需要,不属于普罗大众。其实在浑沌初开的时代,无文化知识的先民对天地之威充满戒慎崇敬之心,候王郡主以不同形式来祭祀地应是常态。东汉建安初年,陈登就任广陵太守后移治射阳。他明赏罚,重威治,使广陵松弛的吏治为之一振。为了推行曹操的屯田制,便利农田灌溉,陈登在广陵采取了一系列兴修水利的措施,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便使广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一时称之“扶世济民之志,甚得江淮间欢心。”其实,陈登在射阳湖境内,开发禅农之地,蓄水灌田,种植谷物,减少饥荒,使汉末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秔稻丰积。按古人说法,东方良吏,一方禅地。可见,陈登移治射阳,代表了大众百姓的根本利益,寻求安宁生活。 修复重建归功今人热衷。在上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射阳湖的禅文化它同各地一样时盛时衰,其发展中同时代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征于世,而今人对禅文化深厚兴趣的则是渴望心灵清静、安抚浮躁,找到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近10多年来,重建龙竿寺、复建大慈观音寺、修复护国寺、整修同善庵、钱沟村月亮湾新建北极庵等。所有这一切归功今人对禅文化的热衷。现在的射阳湖人绝对有一批信佛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欲望很多,越来越对佛教、禅文化感兴趣。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要求的多样,现存的射阳湖禅文化仍然有着可取之处。旅游业的兴起,可助推人的精神上释放;禅文化的理解,可感化人的心灵,但愿今人的热衷更加功德无量。 总之,射阳湖的禅文化,应该归属于在佛教禅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因此,在当今文明和谐的时代,我们应要正确对待禅文化,处理好现实生活与禅文化弘扬的关系,处理好社会和谐稳定与推动宗教业发展的关系,用人生价值观、社会发展观去感悟、领略禅文化。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