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泰(1823-1875),原名敦敏,字幼轩,号补帆,扬州宝应县人,康熙年间宝应状元王式丹五世侄孙,又系阮元之门生弟子。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咸丰十年(1860),因母丧丁忧回籍。后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入江苏巡抚李鸿章幕,具体负责淮军营务处事务。 李鸿章率淮军攻克苏州、常州等地,王凯泰无役不与,成为李鸿章所倚重的高级军事参谋,并由此得到李鸿章的信任和赏识。李鸿章称赞他“躬亲行阵,洞悉机宜”、“最为得力之员”。 苏南战事结束后,王凯泰又受李鸿章委派,为淮军筹措军饷。在李鸿章、曾国藩等地方实力派的荐举下,几年间,王凯泰即由正五品的翰林院编修(当时虽有四品卿衔,但非实职),升至正二品的福建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达到他个人仕途的顶峰。 王凯泰先后在浙江、广东、福建任职,惠政颇多。任浙江按察使期间,他疏浚三江闸,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之水,以纾民困。广东布政使任上,他裁汰陋规,减省差徭,核实厘捐,清丈沙田,疏浚城中六脉渠。同治七年(1868),王凯泰擢任福建巡抚,课吏兴学,禁械斗、火葬、溺女、淫祀等民间旧俗。他还奏请拨厘金籴米二十万石充实常平仓,以备灾荒。另外,他充乡试监临,部勒严明,杜绝科场积弊。台湾狱讼淹滞,他奏请勒限清厘。 王凯泰非常重视文教。在担任广东布政使时,他在广州越秀山麓的应元宫前半段倡办应元书院,目的是专为培养科举人才。任福建巡抚时,他又参照浙江诂经精舍、广东学海堂的规制,在福州西湖旁的西湖书院内设致用堂,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专习经史、古文。致用堂后改为致用书院,为清福州四大书院之一,亦是今日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 同治十二年(1873),王凯泰应诏陈言,提出停捐例、汰冗员、限保举、复廉俸、重学额、立练营等六条建议,颇切中时弊。同治十三年(1874),王凯泰循例进京觐见,行至苏州,突然发病,于是上书要求辞职。清廷慰留,予以假期治病。时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出兵台湾,当时台湾隶属福建省,朝廷诏命王凯泰“力疾回任”。王凯泰“自请率兵渡澎湖备日,朝旨壮之”。不久,台湾事件平息,清廷令各省督抚就海防问题发表意见。王凯泰上疏言,“台孤悬海外,为南洋屏蔽,宜早经营规划,驻重兵防守,庶免为人窥伺。”要求清廷加强海防。时沈葆桢督办台湾海防,奏请以巡抚移驻其地。王凯泰疏请先行履勘。光绪元年(1875)五月王凯泰渡海抵台,首次以福建巡抚身份驻守台湾,力筹整顿,并兼顾闽台大局。在他的主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台湾治理的措施。 王凯泰还和沈葆桢一起领衔编写《训番俚言》,传播中华文化。他甚至准备引进机器开发台湾的煤矿资源。可惜在台仅五月,他就积劳成疾,兼以瘴疠,致饮食不进,于同年十月内渡福州,不久病逝,年53岁。次年清廷赠其太子少保衔,以总督例赐恤,谥文勤。并命于福建省城、台湾府城两地建祠祭祀。 王凯泰工诗,在台湾期间有《台湾杂咏》三十二首、《续咏》十二首,“清华婉约,深得古竹枝之遗。” 另外,宝应有王凯泰故居,现存房屋十多间,分为上下层,栏杆、门窗仍保持旧时风貌。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