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上海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度。我早上起来遛狗,狗虽然穿上了小棉袄,可还是冻得不停地跑,平时半个小时,只用了十分钟,就跑回了家。 这样的寒冷与我已经久违了。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寒冷与冰雪的印象还是很清晰的。尤其是宝应独特的一些有关寒冷与冰雪词语与物件,随着那些年的苦涩,又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宝应的朋友们,不知你们还记得吗? 丁冬当子——指屋檐下悬挂的冰柱。冬天因为屋里比较暖,温度与外面相差很大,水汽就会顺着屋檐下滴,在下滴过程中渐渐凝结,而变成上粗下细晶莹透亮的冰柱,有时会有一两尺长。我们小时会敲下来拿在手里玩,当作是冰剑,也有人当成冰棍在嘴里吮。 淌凌——指运河中流淌的冰块。冬天极冷的时候,大运河靠岸的两边结冰了,可中间航道因为水流比较急,加上有行船,撑船的人也不断用竹篙把冰面敲开,所以中间是不结冻成冰的,而是流淌着大小不一的冰块,宝应人称之为淌凌。淌凌对于当时的木船伤害是比较大的。宝应淮安地区有民谣:“人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寒冬腊月最难熬,淌凌如同杀人刀。” 紧冻——指冬天太阳落下后,大地因温度下降至冰点以下而变硬冻结。冬天下雪后,太阳一出,雪就融化了,农村大大小小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很难行走。而到了下午四点多,太阳下山了,融化的烂泥就渐渐冻结变硬,农村人称之“紧冻”。一般出行就抓住这个时间,紧冻好走路呀。 冻根——指冻疮留在身上的痕迹,也指冻疮。一旦生了冻疮,每年都会在同样部位复发,这就是冻疮之根。以前冬天很冷,动辄零下七八度,人的防寒条件也差,很多人的手背、脚后跟和耳朵等部位都会生冻疮,红肿以至发暗黑色,到了稍微温暖的环境中,就痒得要命,忍不住去抓挠,都破了,还流出水来。如果稍不注意被别人碰到,会十分疼痛的。 毛窝子——是一种冬天用于保暖的用稻草和布条编织的用木板做底的鞋子。那时我的同学、尤其是农村的同学会穿这时的毛窝子,其实我到农村后也穿过,并不如棉鞋暖和,只是那时许多人根本买不起棉鞋。 四片瓦的帽子——就是像雷锋戴的那种帽子。像一个倒置的小盆,周围有海夫绒的边,可以放下来遮盖住耳朵。山阳的农民叫四片瓦帽子,这种帽子就是很高级的防寒物品了。 耳焐子——是用绒布做成耳朵形状的套子套在耳朵上的一种防寒用品。 歪歪油——用蛤蜊壳装的以凡士林为主的一种油性护肤品。宝应人把蛤蜊称为歪歪,所以就把用蛤蜊壳装的这种护肤品称为“歪歪油”。当时因寒冷,人的皮肤很容易皴裂,而这种歪歪油对滋润皮肤还是有用的。当时大的一盒七分钱,中的五分,小的三分,的确算得上物美价廉。宝应童谣中有“歪歪油,雪花膏,男的不如女的高”的说法。 掏火盆——一种陶制的装有未完全燃烬草木灰的盆,用于脚部取暖。当时许多人家烧柴禾的大灶,灶膛里有许多尚未燃烬的余灰,把这些灰放在一个陶盆中盖上一个有孔洞的盖子,把脚放上去,可以感到微微的暖意,是农村老人常用于取暖的工具。城里也有人用木炭放在铜盆里面慢慢燃烧,那热度就更高,持续时间也更长。 弯儿套弯儿——这是一种“抱团取暖”的睡觉方法。两个人分睡一个被窝的两头,每个人都侧着向外睡,所以两人的屁股是对着的,可以说是抵臀而眠。这样两个人可以把自己这一头的被子裹得很紧,不漏风,而两个人的体温也可以让被窝里保持温暖。这是从前人用以抗御严寒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农村时冬天常取此法。 挤干饭——小孩子冬天用以取暖的一种游戏。我们上学时,下了课,大家就在走廊上玩“挤干饭”的游戏,分为两边,大家紧靠着墙往中间死命地挤,挤出来的人就迅速接到后面,不断有人被挤出来,又不断加入。很快大家浑身就热乎了,又开始上下一节课了。之所以叫“挤干饭”可能也有饥饿的因素及对饱食的向往吧。 腰里系根线,赛如加一件——乡下农民是没有毛线衣的,只是光穿一件棉袄,当然很难御寒,有人就用麻线扎住腰,扎往袖管、裤管,这样人身上的热气不易散发,人就会觉得好受得多了,说是“腰里系根线,赛如加一件”。当然这也有自嘲与精神胜利的因素吧。 那些年,寒冷之于我们是个恶魔,大家都会祈盼温暖,祈盼太阳,祈盼春天,希望寒冷永远不再骚扰我们。但当我们觉得寒冷与冰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好像对它又有些怀念,也许这些怀念是寄托于某种载体,比如前面的这些词语与物件。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