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细数射南地名多

2016-4-11 17:47| 热度:13701 ℃ |作者:房立龙|来源:射阳湖侠客|我要投稿

宝应县射阳湖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而说到射阳湖,就不得不说“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区域所在地的射南村。射南村位于集镇南面,一河相隔,这里汉代遗址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汉文化 ...
  宝应县射阳湖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而说到射阳湖,就不得不说“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区域所在地的射南村。射南村位于集镇南面,一河相隔,这里汉代遗址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汉文化,她是射阳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细数这里庄名、地名特别多,且处处都有精彩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箕山不为无山
  箕山地名真有点怪,有人认为此地无山,为什么说成箕山呢?其实“箕”、“山”都有来由。相传在很远的古代,天星箕伯,下界定位。他乘风而行,飘过大海,那时正是洪水泛滥之时,始终找不到要定的位置。在茫茫中,忽见海面上有一小丘,便停了下来,可是洪水继续上涨,于是箕伯用小丘上许多竹子编成箕斗运土围堰。等第二天早晨时,箕伯看看自已要定的星座位置,就是这个地方,于是用竹围、箕斗作成标志。箕伯上天了,天星归位了,人来开垦了。只见有箕斗一只,人们就照箕斗的样子,编了很多的箕斗,便于庄稼人长五谷。人们把没有开垦的高丘称为“箕山”。箕山之名,因何而起?据《太平寰宇记》、宝应旧志载:“箕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一丈五尺,周回四十里,今无山,惟丘阜百余。”正说明了此地唯射阳湖水域中特有的一片陆地。专家分析,“古人观于天文,察于地理。俯以地形、地貌实体称为“山”。“箕”,本为星宿,箕星乃神话中二十八宿青龙七宿之一。源于古人对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话和天文结合的产物。实以地形、地貌记实而已,则箕山不为无山,并赖于传承。时至而今,尚沿用“箕山”二字为墩、庄名,墩又称“基山墩”。
  洛龙不水之龙
  古津河(今宋泾河)千年神韵,弯弯曲水由西向东流入射阳湖。此河又称老龙沟,沟特别深,旱年不涸。传说不知何年,箕山飞来一只不水之龙——洛龙(俗名火龙),并长期住在箕山顶上,东观大海,西眺平原。日子久了,它的身体变了,虽飞不起来,但能直立行走,于是自称箕山“龙头大哥”。而与津河相隔的箕山北面有只鸾鸟,周身羽毛,翠绿发光,头长红冠,常常在高墩上唱歌跳舞,时间一长,引来了好多种鸟儿,还送她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姐姐”。好景不长,却招来了一群怪物想要占领这一高墩。当鸾鸟们难以对付之际,力大无穷的龙头大哥就在箕山随便拔了两棵大树,担在津河两岸,飞奔过来,打败了那群怪物。因河上有了树桥,龙哥凤姐经常相会,日久情深,结成一对龙凤夫妻,长期住在箕山脚下、津河两岸,休养生息。从此,两岸有了龙凤的子子孙孙,后代们将桥称“洛龙桥”,墩称“凤凰墩”。史查,清雍正年间,镇南凤凰阜东、箕山村北建木桥于河面上。解放前夕,为阻敌匪侵扰,不得已将桥焚烧。传说中的桥无法寻影,今赶上新时代由龙的传人新建了“洛龙桥”、“洛龙路”、“凤凰桥”、“凤凰路”。
  马场不是马厂
  马厂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汉广陵太守陈登移治射阳,不负曹操希望,赴广陵有所抱负,犄角吕布,遂于古射阳修墩建场,抵御敌寇侵袭。二是相传汉末臧洪、陈容曾领兵扎营于此,操练兵马,便有了前走马墩、后走马墩和饮马池、马槽等墩名和地名。三是据《嘉靖宝应县志略》载,射阳牧马厂有南厂北厂。射阳南厂,在县东三阿乡,计生田一十一顷六十七亩八分六厘。牧马始于明洪武年间,养马用于官和充边。从筑墩建马场情况分析看射阳湖属湖沼平原,长年雨水多,特别是古代经常洪水泛滥,而汉末选择唯一陆上旱地作为操兵马场,便于军士和战马安营扎寨,粮草收集和储备很有必要;筑土墩高台向四周湖面和周围观察敌情,掌握军事动向,又便将指挥观战于兵。今仍有马道和驯马场遗迹可寻。至于到了明代,不过是充分利用汉代马场的地理优势,湖区水草丰盛,不受管辖的限制,又兴牧马厂,便有了“马厂”地名。
  朱廒改名草堂
  朱廒位于射南村生庄刘庄间,东接大三王河,北邻宋泾河,是明代九江知府、文坛大家朱曰藩其父朱应登在宝应东乡租地开垦建朱家仓廒的所在地。时,朱家历代崇尚自由,淡伯名利,不以官事相夺,喜欢园居交游的家风,并形成了传统的家学家风。朱的曾祖父朱瓘,自洪武年间为避乱随大人们迁徙到宝应湖西居住,小时诗书闻名乡里。祖父朱讷,中举人,赠封户部主事。其父朱应登,中进士,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为“弘治七子”之一,历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布政使参政。此时朱家在宝应显得高贵,更加注重对下一代教育,唯一让子孙成人成才就必须远离父母安心读书,便建了仓廒和书斋。明末,生意通达,收获的粮食入廒,农闲时运到县城加工后再卖给城里人,故名朱廒。但等到朱曰藩40岁时,人生大悟,无心置业,接济穷人,而专心诗文和交友,将仓廒书斋一同筑成草堂,取名射陂草堂。今草堂早已消失,朱廒此名仍为沿称。
  极乐定名吉乐
  射南村原有射南、吉乐、新联、元通四个村合并的村。吉乐正是远古箕山范围内丘、阜、墩、阿地形的中心区域之名地。《吴地志》载:地在射水之阳,故日射阳。“阳”,意温暖,阜有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此地水陆便利,东方射日,仍一域风水宝地。从地形看,东侧射阳湖,西岸惟一绿洲。自春秋到汉代,人口密集,人有生有死,而古时最早的安葬形式就是土葬。因而,西岸绿洲箕山之墩被意化神化,坟墩累累,数以千计,被人意化“极乐世界”。所以,从楚汉战争开始就成为汉朝皇室贵族的首选归葬地。设村因“极乐”之名太土、格调太俗,便取吉祥、天佑之意,定名吉乐村,今已撤并。
  响堂原名飨堂
  对于原乔氏飨堂地名,来源于清代,宝应县志、射阳湖镇志记载较为详实。宝应道光志载,翰林院侍读乔莱墓,在射阳庄小走马墩。五十年代末,曾因建土窑烧砖瓦,在乔家飨堂大墩出土“翰林侍读乔君(莱)墓志铭”。据考证,乔莱生前就在宝应东乡“九里千墩汉墓群”中买田置业,只不过选址筑墓是由其子操办,还特意修建一座飨堂。后陆续有乔氏后人来此守墓,称庄名“乔家飨堂”。其实“飨堂”。就是明清人在墓地旁边建筑一些房屋作为牌位入祠、家族祭祀、守孝居住以及酒食宴请之用的场所。一般来讲,其先祖名人或者达官显贵,才会叫飨堂。在清代宝应乔氏家族中,尤其是康熙年间进士、翰林侍读乔莱是完全有条件享受到这种规格的待遇。后因“飨堂”之名不雅,遂改为“响堂”,沿用至今。
  元通取名圆通
  元通只是一村名,因射阳箕山之南(今射南村阚庄)有一圆通庵。宝应历代县志、天平镇志均有记载。庵始建时,规模不大却信众很多,但后来逐渐凋零。到了清代此庵尼姑、僧人以坟墩栽种桑树的补给来维持庵的香火,以墩养庵。此后几度兴废,直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四旧”冲击,取消此庵,捣毁拆除。沧海桑田,箕山脚下古庵一景早已片瓦无存,成为一方良田。建村时,故取名“元通”两字为村,现已撤销并入射南村。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家乡的油莱花上一篇:大宝应见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