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陆书永,现任泾河镇大同村党支部副书记、扬州福宝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12年前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分配到泾河镇蔬菜办公室,是一名农技员。2003年,我毅然冲破种种阻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迈开了自主创业第一步,帮助近千农户走上种瓜致富的小康大道,我带头创的“金禾西瓜”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农字号品牌。 2002年之前,我和镇蔬菜办的同事一起,每天奔走在泾河镇的田间地头,向农户推广新品种,传播新技术。一天天下来,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兄弟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望。2002年时发生了一件事,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泾河镇许多农户生长的西瓜就要摘果收获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病害使他们连本钱都没能收回来,最多的一户损失几万元。 那些天里,平常总是在田头棚间奔走的我羞于出门了,不敢去面对满脸愁容的瓜农,不敢去面对满棚坏死的西瓜,尽管善良淳朴的乡亲没有抱怨过我一句,可这比打我骂我更让我难受。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遍查资料,没有答案。一合眼又是瓜农的叹气痛苦。 一天,镇蔬菜办老主任王述富找到我,“小陆,西瓜遇到的这种病虽然很厉害,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听说沭阳有位姓庄的瓜农,经验丰富,十几亩瓜地多年来从未出过问题。”惊喜之余,我立即乘车去沭阳找到那位老瓜农,发现老瓜农的瓜苗全是采用葫芦苗嫁接而成,不是传统的自根苗栽培,这对我启发很大,帮助我解决了瓜农的生产技术难题。 “我何不承包一块田,种给瓜农们看?如果成功了,推广新技术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一不成功,那就是我的技术未学到家。”这个创业的念头萌发后,我开始付诸实施。 我决定承包镇蔬菜办研究所的60亩已经长了几年西瓜的田块,这是全镇没有人敢种的西瓜田!镇干部们了解我这个大学生的心思:连最差的地都能试种成功,瓜农们就会两个哑巴睡一头,没得话讲啦。 没想到我的决定社会和家庭都有阻力:“大学生种西瓜?不谈大材小用,能不能种出来还是个问号。”“陆书永?书呆子。”家里人更不能接受:“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捧了个金饭碗,到头来还是当农民,发神经啊?”年迈的双亲成天苦着脸叹着气,妻子捧出一本账,前年结婚拉下10万元债务,今年刚生的双胞胎女儿,简直就是两个“刷卡机”,天天花钱,你要创业包地种瓜什么的,没有大几万办不成,旧债没清又添新账,万一失败了这个日子还怎么过下去啊?就在一片议论和疑虑的目光中,蔬菜办王老主任找到我:“小陆,你的想法很好,我们全力支持你。”在老主任关心下,2003年9月,我毅然与镇蔬菜研究所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从一个“吃皇粮的”变成了“种西瓜的”,由此迈出创业第一步。 选种、育苗、栽培、管理、销售,我在王述富的帮助下,严格按科学规范的要求落实到位,将过去种植技术进行改进,把过去瓜田满田灌溉改为双垅起沟灌溉,解决了土壤板结的问题,更加符合西瓜的生长要求。在育苗方法上,尝试把传统的自根培植西瓜改为葫芦苗嫁接育苗、基质育苗方式进行栽植,有效解决了一直困扰种植户的接茬问题。枯萎病防治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经过嫁接的苗根系发达、耐低温、结果多、口感好,被专家们称为“西瓜种植的革命”。 10年来,我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困难时,总是老主任给我鼓励、帮助,使我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2004年3月10日深夜11点多,忽然刮起了10级台风,值班工人在电话里慌乱又恐惧地喊“大棚都被刮撕掉了!”我一个激灵从睡梦里跳起来,冲出家门,顶着大风赶到瓜地,惊呆了:10多架大棚在狂风中东摇西摆,吱呀乱叫,被风撕扯的白色塑料布张牙舞爪。在这黑夜里,老主任骑着自行车赶到我的大棚基地,同我奋战了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夜里才抢修结束,此时,他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我第一次感到了人间真情。呆呆地站着,迎风洒泪。 “再大的困难,都会克服的,创业路上没有平坦大道,每一步都需要坚韧与坚持。”在老主任的鼓励下,我没有退缩,更加努力,坚持写日记,坚持记录每一天的气温、湿度、西瓜长势和当天所做的工作,累计下来已有1800多篇,密密麻麻地记了10多本。 2006年一个偶然机会,我经县老农业专家介绍结识了一位外商,外商要我先试种辣蓼。这一试就是两年多,这两年里蔬菜办老主任硬是坚持每天都和我联系一次,要我把当日记录下的试种情况告诉他,正是在老主任帮助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外商与我签下了10年辣蓼供应合同。 创业10年,辛劳10年,更是收获10年。十年的辛勤付出,让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被老百姓“高看”了不少。10年来我先后被授予“全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市十佳蔬菜种植能手”、“全县为民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四乡八邻的农民兄弟却更喜欢叫我“西瓜状元”。人们看重我的技术,更看重的是我带领大家致富的一片热心。 记录整理:陈泽培 郝达玲 口述:陆书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