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宏军是土生土长的氾水人。氾水地处扬州北部,是镶嵌在大运河畔的千年古镇。而肇始于1911年的清宣统年间的氾水镇中心小学,历经百年沧桑,几番沉浮,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沉甸甸的办学历史。 与“水”结缘 2010年,张宏军被任命为氾水镇中心小学校长。“担任校长以来,面对全校2000多名学生和120多位教师,如何带领他们向前走,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学校管理既要靠制度规范,更要靠文化引领。”文化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是学校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质量的持久推动力,是学校团队的牢固凝聚力。张宏军认为,要想办一流的学校,必须做文化。 从古运河历史、氾水镇地名的由来,张宏军意识到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而翻开历史,先秦时期,诸子便以水阐性、比德、明理、论学、喻教,从先贤们尊水崇水的哲思中可以看出“水”与“教育”也有着不解之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育人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因地制宜,把“水”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与灵魂,确立了富于鲜明地域特点的学校文化——水育文化。 “水育”治校 为了用水育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塑造师生品质,使其成为师生薪火相传、开拓创新的精神共同体,张宏军将水文化与基础教育及学校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办学中彰显水的性情、精神和韵致。 张宏军提出了“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以水导行”的“水育”文化治校方略,把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新课改的精神有机融合。他确立了“打造似水的校园、打造似水的课堂、打造似水的师生”的办学理念、“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校训和学校的“三风”。校风为“柔韧、灵动、至善”,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教风为以“悦纳、濡染、臻善”,意在要求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愉悦地接受每一个学生;用“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去浸润学生的心田,濡染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灵魂;使自己和学生在上善的大道上“日趋完善”。而学校学风为“持恒、积流、向善”,意在要求学生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懂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办学理念、“三风一训”,习水之品,树水之德,学水之善,用水的至真至纯至柔来濡染、润泽师生的人文情怀,用水的至清至善至和来熏陶、涵养师生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大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并以此激励人心、凝聚人心,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以“水”润校 张宏军通过多种方式,集中师生的智慧,共同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附着水的元素,散发水的气息,蕴含水的精神,凸显“水”的主题。楼廊文化“以水为魂”,将楼廊文化的主题确定为“江山如此多娇”,图文并茂,介绍祖国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并配以内涵丰富的成语和诗句,让学生感受江河的奔腾不息,湖海的广阔博大,感受水对人类的润泽和启迪。建筑道路“以水喻之”,把校园主干道定名为“上善大道”,把三栋教学楼,由南往北依次取名为向善楼、臻善楼、至善楼,整个校园以“水”为魂,以“善”贯穿,诗意盎然。班级文化“风生水起”,围绕学校文化主题,全校各个班级都建设了别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并设计了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符号,包括班名、班徽、班级格言、班级公约、班级吉祥物等,异彩纷呈。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张宏军带领学校班子集思广益,提出了“打造似水的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围绕“教风”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求教师把“教风”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和评课研讨中,并且开展“似水课堂”的课堂教学竞赛和听评课竞赛。 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水育文化精神根植于师生心里。如开辟水育论坛、水文化系列研究教育话题征文。班级层面,开展“水育文化”主题班会,将水育文化和德育巧妙结合,提高德育实施效果。学校还开展似“水”师生的评比。围绕“三风”制定似“水”教师和似“水”学生的评比细则和评比活动方案,使师生对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财富的一种积淀,其形成和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学校文化日益彰显的,是张宏军“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河”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令百年老校得到“水”的滋养重焕青春的夙愿。(记者齐林泉通讯员刘超)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1日第6版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