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哦,那故乡难忘的大柴甸

2016-7-15 08:40| 热度:8333 ℃ |作者:徐汝清|我要投稿

我的老家在宝应射阳湖镇水泗,这里河流纵横,柴滩荡面广阔无垠,历史以来,群众依靠柴、蒲、鱼、荷藕、编织(编蒲包、片、柴折、席、芦帘)维生。六、七十年代,在“三级(公社、大队、生 ...
  我的老家在射阳湖镇水泗,这里河流纵横,柴滩荡面广阔无垠,历史以来,群众依靠柴、蒲、鱼、荷藕、编织(编蒲包、片、柴折、席、芦帘)维生。六、七十年代,在“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各生产队都有一个农场,存放柴蒲草,群众都称为柴场,又叫大柴甸。(改革开放后,家乡群众大搞滩涂开发,大力发展荷藕种植业,开辟鱼塘蟹池,柴田、蒲田逐年减少)当时我家住冲林大队三队,共有水荡田1500多亩,其中柴田1200多亩,蒲田近200亩,荷藕田100多亩。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社员群众饥饿难忍,白天下田“带藕”,夜晚到荡里“偷藕”,严冬季节打开冻面“刨藕”。到了1961年,荷藕田基本上抛了荒,群众生活仅指望“柴蒲”二字。
  61年7月,我高中毕业后立即回到家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听说生产队要在距离村庄二里路的柴滩上,紧靠大河边处,划出几亩地,抽调20个强壮男劳力,新扛一个柴场,我便主动请缨,投入战斗。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烤得刚刚吐絮的芦花弯下了腰,舒展的芦叶个个绻缩着身子,鱼儿也钻进了水底。我们站在温烫的水中劳作着。几个翻蕻能手挥舞着大刀扎蕻(蕻:生长多年的芦柴根系连接成的结合体)。我们就把蕻块往船上搬。他们把一条条的长条蕻翻浮在水面上,再切成一个个大蕻块。大蕻块可重啦,每块有大几十斤重。两个人一起使出混身的力气,搬起大蕻块,凭借着水的浮力,猛地一下搬上船。每条船装满后。再撑到柴场再往柴滩下撂,十几天时间就垒起了三条大圩垛的边沿,并形成了雏型。紧接着就是罱泥,两个人两条船,罱的罱,戽的戽,在蕻块的基础上,又戽上了一层泥。大家战高温,斗炎热,连续苦干了一个多月,柴场终于垒成了。看到这三条平整整、宽绰绰的三个大圩垛和四条宽敞的行船渠道,都会心地笑起来。虽然每天干得精疲力尽,但是我学会了罱泥这一笨重而又有技巧的农活。
  秋日的一天,生产队长徐汝亮到我家找我,他说:“经队委商量,叫你做柴场保管员。全队五百多人口的性命都在柴场上啊,你是共青团员,一定要挑好这个重担呀!每天蒲、柴船上来,都要记清束数、估好斤重、算准奖励粮,更要做好防火安全保卫工作。我们派徐汝潮给你当助手。”接受任务后,我们就用细蒲绳扎成柴捆子,一个个柴捆子象一道道拱形柴门,紧挨在一起,外面再披着一束束的柴草,看护柴场的小屋便搭成功了。嗨,这就是我们在大柴甸上的家啊!
  在那饥饿的年代里,最诱惑人的字是“米”,最常用的口号是“吃饱肚皮干革命”。因为除了正常的工分以外,又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奖励粮:每收割晒干100斤料蒲,奖励2两粮;收割100斤柴草,奖励1两粮;加工100斤料柴,奖励0.5两粮,社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顿时空前高涨。蒲刚刚收割完毕,人们就争着割柴。每天凌晨四点多钟,下荡割柴的船就陆续出发了,一阵阵“叮咚、叮咚”撑船篙碰触船板声,船头“呼啦、呼啦”的浪击声,就把我们从梦中惊醒。早饭后,老年人、妇女们纷纷赶到柴场加工料柴,先把最长、最粗的头料柴从柴束里抽出来,再抽二料、三料,然后分类捆好,堆放好。艳阳高照,微风轻扬,芦花掀起重重叠叠的“花浪”,米黄色的、枣红色的芦花满天飞舞,像纷飞的“花雪”,有从四周柴滩上刮过来的,有柴场上腾起来的,好像整个天空和大地都被这芦花笼罩着,芦花飘在人身上,人们衣服上、头发上都是芦花,甚至眉毛上也有芦花,人变成了“花人”;芦花落在河里,河面上铺上了一层锦锈“花毯”。晌午过后,一条条装满柴草的小木船陆续从远方归来,穿行于花毯之中,木船后面迅速铺展开一条条白色银带,又悠悠地恢复成锦锈“花毯”。这里仿佛成了芦花的海洋,芦花的世界,芦花的天下。远处,蓝天、白云,夹杂着缕缕上升的灰色的如丝炊烟;近处,一座座小山似的黄色柴垛、蒲垛,微风荡漾的绿色湖水,穿插着水乡姑娘们的红色衣衫,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水乡画图。
  晚上,我们天天摸黑睡在用柴草叠成的床上,床边放着一只手电筒——为了防火,不能点火照明。我们谈着、笑着、唱着,水田里“咕咕咕”的蛙鸣,“蝈蝈蝈”的蛇叫,还有柴雀、水鸟等,百虫似乎都在拉大嗓门争相鸣叫,汇合成一个天然优美的大合唱,融进了我们的笑声、歌声,又把我们慢慢地送进了梦乡。夜深了,一轮明月升起在大柴甸的上空。我从梦中醒来,走出柴垛中的家,举目四望,不见一人,只见远处的黑魆魆的村庄和树木连成一片。风在柴垛中呼啸,水拍打着堤岸,我在这里独享月亮、星星,还有我那小小的天地。
  腊月初的一天,早晨八时许,突然发现一条双股箭小木船向柴场划来,我们一阵惊疑。“荡心里哪来的双股箭小木船的呢?”小木船越来越近,“噢,是公社的双奖小木船呀!”大队长徐汝洪微笑着喊我上船,他把几位公社干部一一作了介绍后,组织科王殿发同志宣布公社党委决定:“经党委研究,调你到公社办公室担任助理秘书。”副社长蒋碧云、马仁伦说:“夏秘书要分工到大队蹲点,你马上就跟我们到公社去报到。”人武部长程祯山、秘书夏良相接着说:“沈洁书记和李国祥社长在党委会议室等你谈话呢!快上船吧。”我掸掸身上、头上的芦花,依依不舍地跨上了公社小木船。
  如今,我生活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常常思念起生我长我的故乡,还有我那战斗过的地方——那难忘的家乡大柴甸!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