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19岁应童子试,接连县、府、道三试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康熙九年,蒲松龄应时任宝应县知县的同乡孙蕙之请,南游做幕宾数年,舌耕笔耘数十年。有《聊斋志异》、《日用俗字》、《聊斋俚曲》、《蒲松龄集》等传世。《射阳湖》一篇写于南游宝应作幕宾时期,载于《聊斋诗集》卷一。 【诗文】 射阳湖上草芊芊,浪蹴长桥起暮烟。 千里江湖影自吊,一樽风雨调同怜。 春归远陌莺花外,心在寒空雁影边。 翘首乡关何处是?鱼歌声断水云天。 【笺注】 1、芊芊:茂盛的样子。 2、 3、蹴:拍打。 4、 5、陌:田间东西向的路。泛指田间小路。 6、 7、莺花:一本作莺声。 8、 9、翘首:仰头眺望,形容盼望之切。 10、 11、乡关:故乡。《陈书·徐陵传》:瞻望乡关,何心天地? 12、 【赏析】 射阳湖,苏北地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据清代许鸿磐《方舆考证》第四十六卷记载:射阳湖“萦回三百余里,南北浅狭,东西深广,为群川之委流。”湖波浩荡,流淌至今。三百年前,这里曾来过一位文化巨人,他曾留下许多美丽诗篇和一部旷世奇书——《聊斋志异》,他就是蒲松龄。 康熙九年(1670)八月,31岁的蒲松龄应孙蕙之邀,南游宝应作幕宾。次年(1671年)春夏之交在宝应,《射阳湖》这一篇应当作于此时。此后,蒲松龄随孙蕙到了高邮、扬州一带,也留下了《早过秦邮》、《夜过扬州》等著名纪行诗篇。 诗中开头两句,写出了春暮时节,射阳湖畔碧草芊绵,湖水拍打长桥,一派清新迷蒙的水乡景象。“暮烟”一词,点出作者观景的时间是春暮,烟水笼罩下的射阳湖更觉迷人。但是,诗作后两句笔锋一转,湖影自吊,风雨同怜,充满了孤独凄怆的意味。 了解作者生平方知,这次南游宝应,是他为生计所迫,实出无奈。不过,可喜的是,蒲松龄在南游途中创作了大量诗篇,还据《桑生传》创作了聊斋名篇《莲香》,并结识孙蕙之妾顾青霞,聊斋中许多爱好诗文的女鬼,如连琐就以顾青霞为原型。可见,南游宝应途中,蒲松龄虽然孤独,但是也为他日后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丰富文思与题材。这又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接下来一句,远陌春归,作者蒲松龄迈步于田间小路,虽然看到的是莺啼花红的艳丽景象,但是仍然惦念着雁影飘零的山东老家。羁旅行愁是历来远游诗人常常吟咏的诗歌主题,诗歌往往充满哀伤凄婉的情调。但是,这首诗中运用了“远陌”、“莺花”、“芊芊”等色彩艳丽、明快的字眼,一方面是对我们宝应水乡景色的赞美,同时通过运用对比反差的手法,从而达到“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清·王夫之语)”的效果,更流露出南游途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怀。 诗歌末尾两句,以景结情。翘首远望,乡关何处,作者思乡之情流露无疑,但是,蒲松龄看到的不再是写作《聊斋志异》时的那种“豆棚瓜架雨如丝”的寒酸凄清,而是水云相接,湖波浩荡,听到的是渔歌飘渺,燕鸣莺欢,此情此景如梦如幻,让人流连忘返,笔墨中又流露出对宝应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纵观全篇,缠绵曲折,淡雅高远。因此,清代张鹏展在《聊斋诗集》序言中评价蒲诗说:“因境写情,体裁不一。苍劲峭刻中见浑朴。” 南游宝应,这是蒲松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南游,这一段幕宾生活极大地开拓了蒲松龄的文艺创作道路。甚至有人认为,宝应是蒲松龄的第二故乡。这是蒲松龄之幸,也是宝应之幸。射阳湖,一汪普普通通的湖泊,经过大作家蒲松龄的妙笔点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写惯了凄婉迷离的花仙鬼狐,长于刺贪刺虐的蒲松龄,也会写出如此格调高雅,歌咏水乡田园的锦绣诗作。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