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九六八年夏秋季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前夕,曾去过在宝应县山阳公社的一个水利工程工地。工程队驻在一个叫戴湾的村子里,三面环水。村庄的模样至今还有印象,回想起来,那是里下河地区,也是苏中,苏北地区农村生活面貌延续几千年的最后一段时期。改观和完全改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事。 按地形,错落有致的农户土草房,土墙是用泥土加水,拌上麦秸或稻草,踩踏作熟,用铁叉抄块,堆垒成墙面,拍实铲齐,搭上木梁(也有用毛竹的),再用芦苇扎把盖顶,糊上稀泥,最后用整齐的麦秸把房顶层层苫好,正中朝南方向留的缺口,安个门框就是门了,在两边相应的墙上掏上大小不等的洞,就是窗了。 这就是农家的住房。一年风雨,来年秋季,再以新草修补修补屋顶,和些稀泥糊抹一下被雨水侵蚀的墙面。 里下河地区的妇女,有着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辛苦和勤劳。到处是水面,河道。堤上,堆面,田埂,泥泞难行,完全没有北方骡马,车辆的驱使工具,一切物流劳作,田间地头的搬运,全是妇女肩挑作业,一年四季,积肥育秧,割麦收稻,运粮上场,全是姑娘媳妇们一付担子穿梭往来。不象北方的妇女,有半年的热炕头,有汉子赶上马车,推着独轮车。 南方的姑娘瘦削,身材苗条,勤劳温柔,不多言语。 工程队队部兼伙房的房东老戴家,老两口一个姑娘,二十一岁,过几天就出嫁了,一个小儿子还在上学。 记得老戴家的姑娘,高挑个儿,有一双俊俏的大眼睛,梳两根辫子,白里透红的脸庞,额头飘着留海。姑娘温柔内向,没见和谁说过话,见人总是默默的低着头,含着笑。有一次我曾无意间见过做饭的张大妈把她拉到灶间,悄悄给她端上一大碗白米饭,饭上堆着豆角烧肉。灶膛里的火苗映红了姑娘有些害羞的脸侠,当时感觉真的很美。 记得姑娘出嫁的日子是六八年十月一日,这天早晨,姑娘早早起床,去河滩地挑了十多担黏土,堆在屋后墙角,这是姑娘离家前最后为家里做的事。小晌午了,母亲心疼的拉住脸上冒出汗珠的女儿,彻底卸下了姑娘在娘家挑了近十年的担子,进屋梳洗了。 临近中午,接亲的队伍来了,戴家忙碌起来,我们队部几个都出了份子,也做了桌面,酒席间,知道了姑娘的对象是邻村的一个退伍军人,小伙子还算精神,是公社供销社的营业员。这就符合了当时农村姑娘嫁人的最高标准:退伍军人,有工作,拿工资的公家人。众人一片称赞,我们也暗暗为姑娘找了这么一个好对象高兴。记得在这种场合下,我第一次真切的打量了已是新娘的房东的女儿。今天新娘子上身穿一件粉红色的的确良衬衣,一条凡立丁料子裤子,一对长辫子油光发亮,照例是微笑着低头不语,一付温柔,娴淑的模样,比往日更加妩媚动人,我有些暗叹:无论是谁,能娶到这么一位漂亮,勤劳,淳朴,贤惠的姑娘,这辈子算值得了。 吃过中饭,望着新郎推着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带着新娘离去,渐行渐远,我第一次有了心跳的感觉。 时隔不久,家里稍来信息,催我速归,居委会热火朝天的张罗着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不见我踪影,已经上门催促多次了。 那年的深秋里,我就是从里下河走出来,沿着大运河堤一路回家,去农村插队落户的。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