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一词是生造的。新编《辞海》上收录最多是是关于故乡的词汇,有“乡关”、“乡园”、“乡井”、“乡里”、“乡土”、“乡梓”等。我想大都是从古人的典籍与诗文中摘录下来的,却没有活在我们口头上的“乡音”、“乡情”、“乡恋”、“乡愁”这些感情色彩极为浓烈的词语。“乡味”虽不见经传,但不生涩,好懂,就是家乡的味道,可以用来交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如果不是在孩提时代离开他的裔胞之地,有两种记忆是会追随他一生的,一种是乡音,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再一就是“乡味”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无法从学理上作任何说明,我只能依照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说一二。 相比较而言,乡音的内涵可能要单纯一点,乡味则复杂多了,它蕴含着关于乡井的共同记忆,还有每个家庭、每位个人所特有的记忆。每一品菜肴,每一欵点心,每一份饭食所留下来的味蕾记忆,无不包孕着一份浓浓的乡情、乡恋乃至乡愁的记忆。你也许不记得妈妈奶水的甘甜,但你绝不会忘记妈妈熬的粥、烙的饼、煮的饭、烧的菜。在这些食品味道的记忆里哪一宗不是对母爱的怀念。油杠子、糟面饼、十字酥、阳春面中不仅有乡土的符号,还有对于历史的记忆。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山吃山,靠水吃水。各地物产不同,食材各异,这便产生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惯。川湘的麻辣、闽粤的鲜活、淮扬的清淡、齐鲁的肥浓,都是“乡味”的概括。留在芸芸众生记忆中的不是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而是家常生活中的饭粥、面点和烹饪简约的蔬菜、豆制品和打牙祭才有的鱼肉鸡鸭和蛋品。譬如宝应人最忘记不了的蔬菜当属黑菜。黑菜为宝应所特有。尽管今日之黑菜已非昔日之黑菜,居住在外地的宝应人倘在冬日能得到三二斤黑菜,那是再好不过的家乡馈赠。记得当年那种趴在地上的“核桃乌”,只一小把,数滴油,一小撮盐烧出来的菜汤,那种难以名状的鲜美,凡吃过的都无法忘怀。能够代表宝应“乡味”的荤菜恐怕要数“大咸菜烧野鸭”,我以为。 去年秋天我过80岁生日,儿子女儿送我的礼物是双双陪我和老伴去美国作了为期半个月的“自由行”。十几天时间,在美国辽阔的国土上,由南向北,从东到西,浮光掠影,兜了一圈,一日三餐,汉堡、批萨、热狗、三明治乃至日本料理、墨西哥肉饭穿肠而过,都没有留下任何味觉记忆,心动的还是中国餐,最美的还是宝应菜。 早晨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去北京,下午三点乘国航从北京直飞美国南部航天城休斯顿。十二小时的行程,有趣的是到达休斯顿还是下午三点。杨家骅、季家凰夫妇各开一辆车到机场来接我们。所谓自由行,其实是由两位先生精心安排的。在休斯顿期间,我们一家四口就住在他们家里。 当天晚上,宾主六人围坐在圆形餐桌的四面,熟悉的乡亲,熟悉的乡音,满桌的乡味。主菜便是大咸菜烧野鸭,还有炒豆苗、炝海蜇等,让我们忘记了旅途的疲劳,欣欣然海聊乡谊,竟不知斯时正置身于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 早已知晓家凰教授酷爱厨艺,她制作的狮子头、春卷以及五香茶叶蛋在华人科学家群体中堪称一绝。招待我们的第一桌饭菜无疑是教授的杰作。饭桌上的谈助便成了对各种菜肴的品评。我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烧野鸭一款不足之处在于咸菜少了,带着野鸭特有的乡味也减色不少。教授于是虚心请教两者的比例,还拿出手机来记录。 我只是率性而言,在我们一行中,堪称行家里手的当属我的老伴,她先得家学,后得江淮大厨李宝发先生的指点,于淮扬菜点方面,颇有几分心得。她与家凰教授之间常有交流与切磋。30余年旅美生活,让教授早已养成“定量”的思维和习惯,中国烹饪、家乡风味则全凭一套“望、闻、尝”的经验,美其名曰“定性”。老伴能做出美味,很难对主辅食材逐一定量,难免在交流中闹出一些笑话来。这回见面之后,一有空隙,两人就会把教授家现代化厨房变成研究宝应乡味的实验室,其乐趣远远超出餐桌上的大快朵颐与细嚼慢咽。 杨家骅先生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我们一家去美国东北部旅游。无论在华盛顿,还是在纽约,都离不开乡音、乡情和家乡的味道。胡寿祥先生请我们吃广东菜,管飞飞女士请我们品尝上海南翔小笼,都是以乡味寓寄乡情。我们从华盛顿坐火车去纽约的那天早上,胡先生给我们买了一大包点心和水果,还煮了许多鸡蛋。那一袋热乎乎的鸡蛋是乡味的浓缩,也是乡情的升华。家骅先生在美国也有半个甲子了,在纽约法拉盛一家大排档,他的最爱竟是南京鸭血粉丝汤。 在拉斯维加斯流连由家凰教授导游。一天,看完了赌城特有的歌舞表演之后到一家中餐馆吃晚饭。一款鱼香肉丝让我尝到了在国内也已久违的传统“小炒”味道,情不自禁,赞不绝口,居然把掌勺的大厨惊动了。交谈之下,方知师傅原是上海锦江饭店的大厨,而且祖籍江苏扬州,大有他乡遇故知的感慨。 回国前一天,家凰胞弟季家锦教授在休斯顿的“锦江酒家”请我们吃了一顿典型的中国大菜,成为美国之行中品尝家乡味道最华彩的乐章。 临行的晚上,我心血来潮,对家凰说:“我来为您煮几只茶叶蛋吧。”家里只剩下九只鸡蛋,我表演了全过程,教授全都作了定量记录。回到宝应后,接到教授越洋电话:“味道太好了,我和家骅都有点舍不得吃!”我不免有点沾沾自喜:啊,我从美国带回了浓浓的乡情,竟也留下宝应美滋滋的家乡味道。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