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宝应农具补遗:田里的稻草人算不算农具
写了点关于苏北农具的文字,罗列了农具的名称,总觉得有关农具的话尚未说完。 先说何为农具。我以为有如下几个要素,其一,人工制作,其二,由人操作,其三,作用于农耕,其四,有物体,其五,可复制。 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但阳光雨露不可算农具,河流、空气也不能算。人呢?当然也不能算,尽管农具由人挖空心思、千辛万苦做出来,甚至有时候人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农具使。还有些器物也不应归入农具,比如猪圈、鸡窩,还有渔具一类,林、牧业的用具。不能因为猪粪可以肥田,就把县城里那小化肥厂也列入农具范围。有些东西虽然特殊些,也应列为农具,比如儲粮的仓廪,打稻的场。而头戴破篮子,手摇破扇子的稻草人完全有资格称为农具。 农具的产生、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遵循着一条基本规则一一需要和可能。需要就不去说了,原始人类就想要“康拜因”,那只能是梦,是不可能。说可能,这里的农具大部分为铁木结构,木匠、铁铺就近就有,材料就近取来,技术难度有,但不大。经济上也可承受,主要是人工费,有时以稻麦支付。 犂、耙、水车、风斗、看棚属于大型农具,其中水车构造最复杂,部件多,具有旋转传动装置,风力、水力、畜力、人力都可以驱动,有半机械化程度。 锹的功能是农具中最多的,翻土、开沟、打埧、破伐、点种等都要用到。你去乡村,不论忙闲,在田野里见到持锹农夫,是一种老常态。农闲上水利,挑河工去的,都得人手一锹的。 有些农具活动范围很小且季节性很强,比如人力驱动的打谷机,翻晒稻麦的盖、掀、推耙,只是在收获时使用,而且限于谷场,平时则闲置。 有些农具专业性极強,主要是那些姓“粪”的,如粪桶、粪勺、粪舀子、粪船、粪缸、粪兜子,大概因为着上了粪,人们在挖掘它们的其它功能上不再多用心思了。 有些农具特别是容器类的,实现了生产生活两兼顾,大匾可以晒谷物,临时用来给孩子腄个觉,也很好用。盆桶更是田里需要,灶台前也离不了的。笆斗,麻袋、布袋装入大米、面粉用于居家生活,装上稻麦就属于农具了。 最笨拙的农具要数石硪、石磙。石硪是夯实圩埂的农具,目的是防漏水,一尺见方,一米来高,没有四五个强劳力协同动作,是玩不转的。石磙靠牛拉碾场的,滿场的稻麦把,硬是被它把籽实从颖壳中挤压出来,从而实现颗粒归仓。有时人也拉它,小麦越冬前,三四人用绳牵住它,在麦苗上滾一遍,保墒保暖,防止冬前疯长。 最简单的农具是一根麦秸草,名为把秧草。先将麦秸浸柔,用它捆扎从秧田起出的秧苗,一把一把地,打到大块水田上,然后分解开来植入大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具见证了种田人的辛苦,有人在谈农具时,还提出了农具的残忍性,比如牛轭之于牛臂,扁担之于人肩,过山跳之于负重行走之人……其实,当劳累程度达到人们的忍受极限时,是无轻松可言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昜”。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