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梅尧臣咏宝应(上)——读梅尧臣《宝应道中》

2016-10-17 14:02| 热度:6750 ℃ |作者:杨军|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梅尧臣在寓居宝应时,写下了一组诗歌《宝应道中》,我们在《县志》中见到的一共八首,这里先选取三首。第一首是咏蛙。青蛙在游动的时候,青青摇动了浮萍。快乐的蛙儿,就像一条条游鱼。稍稍一迈一双后腿,就化作一片蝌蚪书,转眼不见。同 ...
  【解题】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文学史上,一般将他与苏舜钦并称“梅苏”。梅尧臣诗风淡雅,故而有“梅淡苏豪”之说。著有《宛陵集》。
  这组诗歌选自宝应史上的第一部县志,即明代闻人诠《宝应县志略》卷四。天一阁所藏,明嘉靖刊本。
  【诗文】
  八首选三
  其一
  蛙行动萍叶,娱观作游鱼。稍稍引两股,已变科斗书。
  其二
  青青生水中,日日随水长。水落何所依,缭乱为宿莽。
  其三
  青青老菱叶,下有繁实尖。浪头拨船女,剌手终不嫌。
  【笺注】
  股:大腿。
  科斗书:科斗,通“蝌蚪”,蝌蚪书,即蝌蚪篆,始于汉代。
  宿莽:经冬不死的草。《楚辞·离骚》:“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楚辞章句》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
  缭乱:纷乱。繁实:众多的菱角果实。
  剌:这里通“刺”,解释为划伤、刺伤。
  【赏析】
  梅尧臣在寓居宝应时,写下了一组诗歌《宝应道中》,我们在《县志》中见到的一共八首,这里先选取三首。第一首是咏蛙。青蛙在游动的时候,青青摇动了浮萍。快乐的蛙儿,就像一条条游鱼。稍稍一迈一双后腿,就化作一片蝌蚪书,转眼不见。同样是写蛙,宋代人或许会写青蛙的聒噪的叫声,“青草池塘处处蛙”,可作者却独辟蹊径,写青蛙跳跃的轻快敏捷。写得十分生动活泼。
  第二首写的应该是浮萍,或者是荇藻一类的水草。青青的水藻,生长在水里,每天随着河水生长。可是,当水退去后,这些水藻还依靠什么呢?就成了一堆堆乱蓬蓬的水莽。
  第三首写菱叶,兼写菱角。生长在水乡宝应一带的人,对菱角不陌生,每到中秋祭月,菱角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诗中菱角虽已老,但是叶子还是青青的。夏末秋初,也正是采菱的好时节,那些农家儿女,迎着浪头,在湖里采摘菱角,即便伤了手,也不会在意。三首诗中,最后一首写得很有生活气息,尤其是“浪头拨船女,剌手终不嫌。”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宝应儿女的勤劳质朴。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水乡宝应的喜爱之情。这些朴素淡雅的诗歌,堪比唐人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因朴素淡雅,所以,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足见梅尧臣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巨大影响。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