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身在宝地不识宝”。意思是说,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而无瑕顾及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本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色。 打开《宝应县志》(类编),我们便知道宝应始建于秦(前221),古称安宜,唐代(762)时,因皇帝肃宗得到尼姑真如献“八宝”而平定“安史之乱”,代宗李豫继承皇位后因得“宝”之“应”,更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改县名安宜为宝应,是中国历史上以皇帝年号“宝应元年”命名为“宝应”的县邑之一。这里湿地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水质、大气等环境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尤其是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更是满目葱茏,绿荫如盖,宛如天然的“氧吧”。 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宝应湖与大运河之间,拥有苏中规模最大、引进保存最好的水杉森林湿地和水质良好的宝应湖湖泊湿地,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它是是绿色健康休闲旅游与农业观光的绝佳目的地。园内林木众多,水网密布,天蓝、水清、地绿,是一块难得的原生态净土,是长三角地区久居喧嚣闹市、饱受废气侵害的都市人吸氧洗肺、畅享健康的首选之地,也是现代都市人最渴盼的梦想之地,被誉为“苏中第一森林大氧吧”。 宝应人生在“宝地”岂能不识“宝”?带着这一大大的问号,我时刻在寻找“宝地识宝”的时机。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10月一个双休日的一大早,我陪同“江苏省诗词之乡”创建验收组的一行老诗人们来到了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体验。 踏进园门,我们坐上景区游览车,时间不长便进入了万亩水杉林的怀抱。人们在城市里待久了,此时来到一望无际的水杉林便顿觉神情清新,心情渐入佳境。据接待创建验收组的高贵荣董事长介绍,公园以正润生态园为核心,总面积近一万亩,其中水杉森林近3000亩。在这片以水杉为主体的森林中,栖息着147种野生鸟类,多为天鹅、丹顶鹤、白鹭等“国保”鸟类。这片水杉森林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里原为宝应航运林场,上世纪七十年代来自上海、南京、宝应等地的知识青年,用他们的汗水浇灌、培育了这一大片的水杉林子。 不一会,我们完全进入到水杉林的中心地带。游览车停下让我们步行欣赏原始大森林的景象。不经意间,在林荫道旁,我们发现有很多成双结对的白鹭、喜鹊在头顶盘旋。它们的巢就建在树上,有的树上甚至有五六个鹭巢。据了解,白鹭、喜鹊筑巢很有讲究,底部尽量铺得很大,以便更牢靠地架在水杉树枝杈上,呈圆形往上垒窝,一圈圈地加高,当加到一定高度时窝巢便往内收拢成三角形。看鸟最佳时间是在黄昏,因为大多数鸟都在早上外出觅食,要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会飞回来。看到此,我忽然想到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对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可谓是淋漓尽致。 一路上,我们到处都感受到创建“诗词之乡”的氛围。一首首制作精美的诗词作品,或在公园的入口处,或在水杉林的林荫道旁,或在公园酒店里,为整个湿地公园增加了较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底蕴。如郭金标撰写的《赞白鹿岛湿地公园》一诗:“白鹿传情宝应湖/九天洒下碧珍珠//丰收有望秋光艳/翠稻池杉万亩鱼。”还有王一秋的诗作《宝应湖生态景象》:“宝湖九曲绕村流/歌振平沙惊鹭鸥//两岸晴光生碧色/一川烟雨落幽柔//桥横波漾飞霞出/树掩莺歌暮霭收//此景萦怀何所寄/几声笛韵付诗酬。” 离开水杉森林,我们又坐上景区游览车来到了宝应湖区。高董事长告诉我们,宝应湖湿地鱼虾资源丰富,湖水为可饮用的二类水,为鸟类的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实际上更多呈现出的是自然生态环境,这里保存了最本质、最原始的真实状态,是现代都市人最渴盼的梦想之地。宝应湖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然价值,堪称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之肺”,而它的科学规划保护也将成为湿地开发利用的样本。宝应湖整体涵盖了宝应县,而宝应县属于里下河浅洼平原区,最早建制于秦朝,古地貌原为大型湖盆洼地。在远古时代时,洼地由江、河、海合力堆积而成,经历了海湾——泻湖——湖沼——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多湖荡、沼泽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一湖一林、四区二十四景”布局,总体定位是创造生态系统稳定、旅游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风景区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穿上特制的救护衣,乘上湖上快艇,自由自在地飞速行驶在宝应湖的湖面中。身在湖上,我们顿时觉得湖面开阔,心情爽朗。迎着湖风,阳光下呈现出波光粼粼、七彩虹光。汽艇在不断地加速,艇边便飞溅起阵阵浪花。面对浩淼的湖水,我们抓牢汽艇上的扶杆,感觉似在飞,又似在空中飞翔,真是快乐无比。一群群不知名的水鸟,便会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又从水面上掠过。那种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令大家如同进入了世外桃源。在湖水中,有渔民围网养鱼;有鸭栏,栏内有老鹅、麻鸭的淘食悠游,栏外有七八只白鹭在游走低飞,见到快艇驶来时,便哧噜地来个乌龙摆尾潜入深水之处。 快艇在湖面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湖中的白鹿岛。坐在快艇上,远眺白鹿岛,湖光接天,烟柳依稀,宛如一座小巧玲珑的盆景点缀在千顷碧波之上。导游介绍说,白鹿岛是南北走向,呈现“耳”形,耳廓、耳垂由长长的浮桥连缀起来。小岛四面环水,其间又有碧水塘,形成了“水抱水”,堪称一景。 上到白鹿岛,便见岛上野花丛生,红豆遍地,松黛桦橙,美不胜收。稍倾,我们一行游人穿过一丛芦苇,踏上浮桥向南走去。浮桥紧贴水面,约五十公分宽。浮桥的两侧水面上,浮动着红菱,芦苇、菰蒲则长满了水面。走在芦苇莆草间,让人感觉如在画中。 白鹿岛的名字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夺淮洪水南下,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危险即将来临。一天的早晨,人们很远便看到有一只白鹿向大家呜叫,不一会大水便滚滚而至。此时,人们便在白鹿的引导下快速地向高地奔跑。到了高地,运西转眼一片汪洋,高地被水围困已成孤岛,大家无不感激白鹿救命之恩。三天过后,洪水仍然持续上涨,眼看岛屿将被淹没,村民个个惶惶不安。白鹿为此向天鸣叫了三声,又用足蹄跺地三下,奇迹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见水涨岛升,老百姓不再受洪水淹没之苦。洪水退后,人们又见一位慈祥的老翁,一手捧着仙桃,一手拄着拐杖,骑上白鹿便驾云南去。 许是受这则美丽的传说所吸引,我此后每年坚持选择不同季节游览一次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由于每次游览是不同的季节,因而每次给我的感受则不尽相同。“春来芦苇树芽嫩/夏日浓荫凉意深//秋风劲吹鱼蟹肥/冬赏红日照森林”——这四句诗句道出了湿地公园四季的优美景色。春天——满目葱茏,宛若一幅绿色长廊画卷,地面上各种花草开始复苏,园内到处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绿荫如盖,恰似天然的“氧吧”,给人以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秋天——金黄艳丽,行进在铺满金黄色水杉叶的林中小道上,犹如人在金光大道上飞翔;冬天——风吹叶动,风一吹而过,叶随风而动,注定要让游人不会在一处留恋风景。 镜头聚集美景、镜头聚集永恒。值得一提的是,我还在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参加了一次“人体与宝应湖国家湿地艺术摄影”活动,见证了湿地公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2012年6月16日这天,“人体与宝应湖国家湿地艺术摄影”开镜仪式在湿地公园入口处隆重举行,并在森林湿地区、白鹿岛景区举办了人体艺术摄影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位摄影家们,用艺术视角展现宝应湖湿地原生态景观和独特魅力,用艺术方式展现人体与宝应湖湿地风景完美融合,用艺术影响力来解读湿地,展示湿地,让宝应湖湿地公园名享海内外。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近几年来,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每逢节假日,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市民前来观光、旅游,或三五成群,或举家前往,一睹宝应湖风光,感受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天然氧吧。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到湿地公园内拍摄专题片,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宝应在外界的知名度。 呵,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你是永远的湿地,你是美丽的公园!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