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纪事之/“慢散文”正悄悄地来到你我身边 ———读何洪主编的微信杂志《千叶树》散文所想到的 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来,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当自己对一篇文章无从下笔时,干脆放下手中的笔,让思绪放慢,过了一段时间“灵感”便会光顾。有例为证: 2015年春节前,我接到一个部门领导请我编写40篇有关创业内容的微信,两天内完成,并且要求每篇创业方面的微信标题不尽相同。当时内容写好了,有一半的标题不尽人意。我写稿有一个原则,即首先自己看了要觉得满意后,才会交给人家。直到交稿的最后一个下半夜,灵感突然光顾,便立即拿出放在床头柜上的笔和纸记下,第二天起床后再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成稿。 也许是出于文学创作习惯的缘故吧,有时梦中的发展经过很像似一篇小说的情节。当梦醒时,对梦的内容印象十分清晰,但由于是在夜间,梦醒后未用笔记下来,待第二天再去回忆时,大脑中的印象已经荡然无存了。俗话说:“吃一蜇,长一智”。有了多次教训后,我便在床头柜上放上笔和纸,以及时把握灵感的到来。如我的微型小说《智商测验》、《棋高一着》、《力》等作品,有的是在夜深人静的夜间,通过一个梦境而完成整个作品的,也有的是等到灵感的突然出现而写成的。 最近在南京生活,期间为微信公众号《作家文刊》写了多篇稿子。2016年12月3日这天的中午休息时,刚睡醒后思绪便在大脑中像放电影似的回放。回放到了曾两次参加扬州的国际诗人大会的情景: 在醉人的阳光下,在瘦西湖畔,走上修缮一新的虹桥,来到国际诗人大会的现场,聆听中外诗人时而激情昂扬、时而低沉语回的朗诵声,加之见到我的文友,如陈跃、元元、郑天良等众多网友身着汉服、唐装以及礼帽长衫,我感觉到自己穿越到汉代唐朝和民国,与古人对话,倘佯在鲜花绿草之中。 又是一年春绿处。于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开幕仪式之后,我和文友文久漫步在虹桥的花丛之中,在窗格前留影,在楼阁里远望,在凉亭中歇脚,在小河旁听琴,用心感知,用情记录。美丽并富有青春活力的少女向游客弹奏起一曲又一曲古琴乐曲,回荡在虹桥林园的天空,如天籁之音让众多的游客陶醉不已。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驻足于弹奏古琴旁,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你们扬州人真的会享受生活啊!”这位上海游客情不自禁地说。我对他说:“我们扬州是世界文化历史名城,也是全国少有的宜居城市之一。今天你所看到的是扬州的“慢生活”,体现了扬州的文化历史底蕴。” 当思绪中跳出“慢生活”三字时,我的思绪又立马想到了前不久在微信里读到的一篇文章,标题和作者已想不起来了,但文章的内容却有很深的印象,说的是一位华人作家在德国生活了两年时间,她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德国骑自行车,如果你的骑行速度过快,则会被无处不在的测速而监控下来,这时便会在你面前出现一位交警向你行标准礼,接着再为你开出一张意想不到的罚单,理由是你的自行车骑行的速度过快,不符合德国政府倡导的“慢生活”节奏。交警向你行标准礼,接着再为你开出一张意想不到的罚单,是让你好长记性,不再骑快车。更有意思的是,罚款数额由你自己定,由你自己看着给。 思绪到了这里时,已是下午2:30,即是我午休习惯起床的时间,本应结束床上的“胡思乱想”,可这时的灵感偏偏又一次的光临,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我的思绪又回放到了前不久在“李映华长篇小说《曙光》座谈会”上,时间是2016年11月12日,那天见到宝应县作家协会主席、《宝应文化月刊》主编、微信公众号《千叶树》主编何洪,与他聊起了近期在《千叶树》里读到他写的文章。我说,我很想写一篇评论《千叶树》的文章。并说,《千叶树》里的文章写得很有特色,就某一话题展开,不急不慢,从容不迫,诙谐幽默,风趣可笑,读后让人记住,不会忘掉,就如我在扬州参加“国际诗人大会”时所享受到“慢生活”节奏一样。 说到“慢生活”,我想首先要弄懂何为“慢生活”?查阅百度,它的解释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当然,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慢”是在“快”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习惯了“慢生活”,才能够找到定位,才能不会迷失自己,才能不会迷失方向。我以为,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这个城市老百姓是否享受到了“慢生活”,是否生活在文化氛围较高的城市里。德国人做到了,我们的扬州人做到了,而且还做出了特色。身为扬州人的我,很是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回到《千叶树》的话题。对何洪主席所说的“我很想写一篇评论《千叶树》的文章”的承诺,时间算起来也有近一个月。尽管自己曾多次动笔,但就是找不到感觉,并不是写《千叶树》无话可写,而是《千叶树》的内涵太丰富,加之何洪是宝应城众人皆知的大文人,我确实不愿轻易动笔,生怕写得不到位反倒表达不出我的一份支持的美意。 也就是在准备穿衣下床的那一会儿,我的大脑中又突然冒出了“慢散文”三字。对啊,《千叶树》又何尝不是“慢散文”呢!之前我怎么没想到呢?“不急不慢,从容不迫,诙谐幽默,风趣可笑”,这难道不是“慢散文”的特征么?《千叶树》里的每篇文章都完全符合“慢散文”的特征。比如,《在冬天,在宝应,你一定要来玫瑰园》、《你有多久不写字了》,还有《核桃乌,核桃乌,宝应的核桃乌啊》。 《千叶树》慢在不急不慢。“不急不慢”,是指做事稳妥,有条理,就是不是很急,却也不磨蹭,形容人做事稳重。我认为,从《核桃乌,核桃乌,宝应的核桃乌啊》看,它就是“不急不慢”,是十分典型的“慢散文”。如果用一个“核桃乌”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不可以?回答显然是肯定的。而在第一个“核桃乌”之后又加上一个“核桃乌”,不仅是“慢”的表现,而且还可以起到强调的效用。如果再在两个“核桃乌”之后加上一个句子“宝应的核桃乌啊”,则明显就是“慢朗读”的节奏,即让读者读文章时慢下来。再看《在冬天,在宝应,你一定要来玫瑰园》中的“在冬天”、“在宝应”和“你一定要来玫瑰园”三个句子,更是“慢”的表现。而在《你有多久不写字了》的标题中,一个“多久”,一个“不写”,都是体现了“慢“的意境。 《千叶树》慢在从容不迫。《诗经·小雅·都人士序》中有如此一说:“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一。”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而不迫,则是不急促。从容不迫,就是不慌不忙、沉着镇定的意思。《在冬天,在宝应,你一定要来玫瑰园》一文的开头便是“之前跟孩子说好,今年冬天下雪的时候,要陪他打一次雪仗”。“玫瑰园”“与”冬天下雪“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一疑问,我急不可待地向下阅读,”在你我的玫瑰中,我们有多少次机会看过满园盛开的玫瑰?现在,一座偌大的玫瑰园,就在我的面前舒缓地展开”。噢,原来是下雪后去看玫瑰园!请注意,作者在这里特别用了一个“舒缓”的形容词。到“360”里查找,其解释是:懈怠,废弛,从容,缓和,宽松,平缓,是指行动迟慢。好家伙,又是一个“慢”的意境!其后面的内容,则是从容不迫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千叶树》慢在诙谐幽默。"幽默"一词,是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从英文音译过来的。到了现在,"幽默"仍然起着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很多幽默故事,诙谐有趣、荡气回肠,不仅使我们开怀大笑,而且对现代人一样有教育意义。我有一个感觉,每次读完《千叶树》的文章,总是让人有时会意一笑,有时则开怀大笑。我在读《你有多久不写字了》一文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主办方邀请我说几句,我婉拒了,一个字写得很丑的老男人,怎么好意思冲小老师们的作品指手画脚?老老实实学习就是了”,“我们中国的大城市宝应,是著名的书法之乡,写毛笔字的氛围一直很浓,你要是不能提笔写首把绝句,画句把格言,就感到愧对了这个招牌呢”,还有“我的小阿姨任艳就曾经说过,你这么黑就是因为当时老是喜欢喝黑墨水!可惜我都没有印象了”,等等这类的语句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你有多久不写字了》一文更大的特色还在于,作者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知名书法家陈春的书法作品作为全文的配图。一个是写文章的高手,是作家;一个是写字的高手,是书法家。文章配合美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书法与“慢生活”又有不解之缘,是因为书法以静取胜。大凡写书法的人都有这一体会,当你正在静心写字时,如果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来了,那么你笔下的字是不会有好的字形的,如果接到的电话又是不愉快的话题,你想写字的念想就会立马消失。 需要说明的是,《千叶树》的“慢散文”的写作特色,远不止我所述的这几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归纳。限于本文的篇幅,这里不再多述。但对“慢散文”的提法是否准确,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为了佐证我的观点,我将“慢散文”放到百度里搜索,还真的不是我首次提出,云南作家王必昆在他的博客里就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慢生活,慢散文》,仅此一条信息。他认为:“我的心态是一种慢生活的心态,无论乡村和城市,我更喜欢那种蕴含着传统文化韵味的慢生活叙述和表现这样的慢生活,当然是老师的慢散文最合适了。” 再到“360”里搜索“慢散文”,结果为零。于是,我就试着为“慢散文”作出注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定义: 慢散文,是指以不急不慢、从容不迫,且又有诙谐幽默、风趣可笑,着重叙述和表现慢生活的写作笔法和写作状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写作方法。我在这里有个预测,说不定哪天在“百度”或“360”搜索引擎里出现这样的字眼: 慢散文:是指以不急不慢、从容不迫,且又有诙谐幽默、风趣可笑,着重叙述和表现慢生活的写作笔法和写作状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写作方法。 首次解释者:何开文; 示范文本者:何洪。 当然,对“慢散文”提法,不管你喜不喜欢,赞成不赞成,反正“慢散文”正悄悄地来到你我身边,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新的写作状态。 鉴于以上观点,我是十分力挺《千叶树》里的“慢散文”的。也期待和祝愿这株扎根于宝应的《千叶树》继续茁壮成长,早日枝繁叶茂!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