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胡,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发迹前原是个秀才,穷愁潦倒,衣冠旧皱,其貌不扬。结婚五日,即被征去从军,从此音信杳无,五年后做官回乡,路过桑园,见一少妇,容貌美丽,加以调戏,及至回家,见了妻子,方知妻子就是桑园里的少妇,妻子痛斥了秋胡,投河而亡。中国古典戏剧喜欢安排大团圆的结局,元石君宝杂剧“秋胡戏妻”安排了秋胡再三低头认错,秋母又从中说合,两人遂破涕为笑,和好如初。宝应话“秋胡子”,即常指人脸面不清无光,皱纹拉拉,胡子络缌,蓬头垢面的样子,那就是映射秋胡发迹前的生活窘境的,这种样子,往往多指老年人,故常称作“老秋胡子”或“老抽胡子”。 瓮原指小口大腹的陶器,对着瓮口说话,声音会粗大而低沉,所谓瓮声瓮气是也。宝应说话的粗瓮声引申到某些人说话做事不明事理,是个瓮得很的粗人。“这个人瓮”,我们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与其相关的词条,为“瓮里不懂”、“瓮懂不灵”,或者说“翁里不懂”、“翁懂不灵”,“翁懂不灵”也可说成“翁仲不灵”。翁仲,传说为秦时巨人句,后指铜像或墓道石像。清乾隆皇帝多次到江南游玩,每一次都是很多大臣前呼后拥。有一次,他来到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墓前,墓前有石人石马,乾隆指着石人问站在身旁一位翰林:“他叫什么名字?”那翰林学问不多,就似是而非地把石人叫作“仲翁”,乾隆当时什么都不说,回到京城以后,立刻把这位翰林降为通判,降级的圣旨是四句诗; 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功。 从今不必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乾隆这首诗,这位翰林颠倒“翁仲”两字意发挥,又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也颠倒用之,这是对其辛辣的讽刺。 那位翰林在皇帝面前,把“翁仲”说成“仲翁”,出了洋相,实实在在的“翁仲不灵”。宝应话说“翁仲不灵”即是指糊涂、不机灵。 由此可见,方言土语是包括历史典故等多种成分在内的活化石。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