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水韵荷乡广洋湖第一辑:乡志风云精选

2017-3-16 09:16| 热度:13080 ℃ |来源:广洋湖微政务|我要投稿

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系院宇弘深的大寺,赐名为“兰亭禅院”。相传皇帝亲手在院内花坛所植“千年枯枝牡丹王”。据史料记载,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士大夫及商贾慕名来禅院跋序、写经、刻石、铭碑者甚多,现仅存 ...
  兰亭寺
  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系院宇弘深的大寺,赐名为“兰亭禅院”。相传皇帝亲手在院内花坛所植“千年枯枝牡丹王”。据史料记载,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士大夫及商贾慕名来禅院跋序、写经、刻石、铭碑者甚多,现仅存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石匾——“古兰亭寺”。
  重建于明朝英宗正统年(1436-1449),得道高僧“本源”发起,历时十三年,使之初具规模。扩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宪宗弘治年间(1465-1493年),历时二十八载。因“得住持宗通和尚,偕善士严仲隆(成化戊子—1468年)重加修葺,……院遂稍振”。修建于清朝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并将“兰亭禅院”更名为“兰亭寺”。毁殁于1942年,日本侵略军用炮火和汽油将兰亭寺夷为平地。此后五十余年,昌乘法师、隆德法师师徒二人,在寺基一隅垒室窝棚,诵经参佛。复兴于2002年6月,隆德法师为完成师父遗愿,只身重返兰亭,在原址修葺设地弘法,从事佛教活动,重扬古寺盛名。2014年,慈静法师心系佛教事业,遂在禅院原址重建兰亭寺,以逐步恢复禅院原貌。千年名刹兰亭寺,历经几度兴衰,声名远扬。2015年农历6月16日,举行兰亭寺大雄宝殿落成庆典暨释迦牟尼佛像开光法会。目前,寺院观音殿、藏经阁、厢房等殿堂寓所正在重建中。
  尧舜庙
  位于东进村三桥片东部,修建于唐朝,正屋9间,东西厢房各有3间,占地一亩多。庙宇大殿四檐八角,青瓦覆盖,檐下立有四根大红木柱,门前有两墩石狮,庙内神像各异,气宇轩昴。庙外东南皆有河,碧水潺潺,绿树常青。此庙久负盛名,香火极盛,前来拜竭信徒众多。后期住持人僧春山,徒弟有学泰、学仁和学先等3人,拥有良田20亩、荡田30亩。此庙一度设为“福缘庵”,然“文革”中毁之殆尽,所有砖木全部用于建造村校。
  状元沟
  清末年间,葛庄村双楼片王式丹上京应试而一举中了状元。王家获得京城金银赏赐后,决定在自家宅地建造一座状元府。正当开挖河沟设立圆沟吊桥时,王式丹却不幸患病去世。状元府虽然没有建成,但地基四周的河沟已筑成。当地人为表示对状元王式丹的崇敬,便把这条河沟取名“状元沟”,并建成一座“状元桥”。现“状元沟”原有自然风貌仍保存完好,总长250米,宽8米,深3.5米。河水清澈,岸柳成行,两岸居住着30多户人家,此地蕴藏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玉露庵
  坐落于葛庄村双楼片原八组西首,始建宋朝,坐向朝南。建筑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布局精巧。前一进大殿里供奉韦驮菩萨,两边供奉木雕及泥塑诸菩萨。后一进大殿里的菩萨高度2.5米,厅内有一口大钟,天井里立铁制香炉一座,西厢18罗汉恭立两旁,香火不绝,声名远扬。后期有三龙和尚、应德和尚和智明和尚等。此庵毁于抗战时期的1943年。
  碧霞庵
  位于鹤湾村中,建于清朝年间,坐门朝南,前后三进外包厢房共16间,设五大天井,占地3亩。庵顶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庵院马头砖墙,斗拱木榫,花格装饰。庵产有粮田、荡田各30亩。此庵住持人智然,徒弟智川和普龙都是外地人。此庵“一庵五天井”乃宝应罕见,毁于“土改”时期。
  观音禅林
  坐落于严桥村原徐南组西首,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大门坐南,占地15亩,三进外包厢房,四角挂铃,古朴典雅,雄伟高大。前一进叫“天王殿”,大门两边是石狮,顶上镶嵌着“观音禅林”四个大字的石匾(现存放在县城的宁国寺内)。大殿正中是牟尼青、牟尼海、牟尼寿和牟尼弘等四大金刚,手握浑元伞、琵琶、花孤哨和浑天铃,个个威武雄壮,气势不凡。中间一进叫“弥勒佛大殿”,双手合一,坐于大厅正中,阿难迦叶等大小菩萨左右相伴。后一进叫“森罗宝殿”。大厅正中是“地藏仁人”,也叫“地藏菩萨”。东西两侧众多菩萨脚踩鳄鱼,手拿兵器,上身前倾,个个虎视眈眈,令人毛骨悚然。左右两厅内悬吊着一只大鼓和一口大钟,鼓声远传十里。庵内住持人竹峰和尚很有轻功,弟子有竹枝、竹坤、普仁、马五等和尚10多人。此庵乃徐姓家庵,共有大小房间49.5间,大小菩萨有数百尊,拥有农田80亩、柴荡100亩。1942年,此庵被日本鬼子强行拆除,其砖木被运往陶林和射阳用于构筑碉堡、炮楼。
  三元庵
  相传建于清朝年间,位于桥头村东南角,占地8亩,三面环水,大树蔽天。前一进门朝南,供奉着“弥勒佛”菩萨。中间是个大天井,正中放有三足香炉一具,圆形高耳,重约千斤。后一进抱柱四根,两人方可合抱。殿内有众多菩萨,供善男信女烧香、祭拜。东厢是“刀会堂”活动场所,西厢则是仓库,摆放粮食。此庵东南角矗立四层高的“奎星楼”,顶层是“景楼”,可俯瞰整个桥头村庄,也可瞭望村外四周。庵内有僧众8人,如冬瓜、八文、菩慈、寿林、寿德、寿明等和尚,住持僧人人称“肉身和尚”,德高望众,倍受人们敬重。此庵东南有一座土地庙,西北有一座“草庵”。这座建筑雄伟、古色古香的“三元庵”,于1945年左右在战乱中毁于一旦。(我镇肖家村曾有同名庵宇,其规模次于此庵。)
  袛圆庵
  位于白鼠村东南角,三面环水,由北面道路进出。此庵建于清朝,系王氏家族的家庵,门朝东,四合头。相传曾举行过隆重的祭拜典礼,许多官员、学子在庵前下马、落轿,云集于此,叩头敬香,顶礼膜拜。庵内不管看戏的人有多少,总是空着一角,站不满,此为不解之谜。住持“三和尚”名叫僧金德,徒弟5人,均来自兴化等地。“文革”时,此庵被拆,其砖头铺于村中道路。
  净土庵
  原名“刘子庵”,系顾河顾氏家族的家庵,始建于清朝。庵门朝南,坐落于白鼠村北端。此庵建筑为二进式,泥塑站像,曾香火鼎盛,木鱼铙钹,不绝于耳。老和尚名叫梅山,弟子有疯和尚和红贻和尚等人。此庵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除,现遗存一面庵院北墙。
  慈善庙
  坐落于蒯家村的东南角,始建朝代不详。前后两进,大院子,东西两边是厢房,占地6亩。庙的东南两边对着大河,西边有壕沟,北边的土路连接村庄。后期当家的名叫僧学前,徒弟金华,蒯家人。除了化缘,另有50亩田地租给佃户耕种,维持生计。其后荒废,荡然无存。
  太平庵
  坐落在西溪村,始建于清朝年间,砖木结构,屋顶是青色小瓦,前后两进,占地面积500平米。前一进门前是河,后一进是大雄宝殿,殿内菩萨均由泥雕塑刷上铜水而精心制成。东厢房是藏经的地方。庵内僧人8名,住持广海,继承衣钵的是信宗、唯宏。后期,此庵是民间武装的活动场所,也是建立射南区民主政权的诞生地。庵上曾有两位僧人被感化投身革命,并在沙沟战役中不幸牺牲。此庵毁于“文革”动乱。
  观音庵
  坐落于西溪村的东南角,始建于清朝末年,其规模次于太平庵。前后两进,砖木结构,庵内供奉着大小不等的铜水泥菩萨。住持信宗,看家和尚少,但香客不绝。此庵亦毁于“文革”时期。
  伴孤庵
  坐落于西溪村与三联村交界处,顾名思义是为孤独人所建的,仅有几间大小不等的屋宇,砖木结构,屋顶青色小瓦,庵内菩萨也不多。住持人唯宏,和尚2、3人。“土改”时,此庵是公审、枪毙汉奸和恶霸的主要场地。此庵也毁于“文革”时期。
  张氏宗祠
  古时三联村原有张氏、周氏两个宗祠。由于历史变迁,周氏宗祠日渐消失,张氏宗祠却维系至今。张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初,木质八仙格子门。翻建于1986年,重建于2012年,一院三间,坐门朝南,砖木混凝土结构,红色硫璃瓦,占地0.5亩,造价10.5万元,由官亭河4个生产组的所有张姓家族各户出资,堂内东墙“功德榜”上都有详细记载。
  该祠堂门楣上方写着“张氏宗祠”,院内砌有香炉。堂内正厅墙上供奉张家历代已故传人姓名的木质“插牌匾”。最上方的一小匾上标有“祭如在第一世东泉公”的字样,下方并列排着五块木质匾,分五大门,已记载到现今的第十五世。其中,第十三世张培盛、第十五世张颁恩均为革命烈士,为张氏家族所荣耀。堂内珍藏古时两块木质横匾,虽有腐蚀,可字迹仍可辨认。东墙悬挂古匾写有“训怀百忍”,西墙悬挂古匾写有“松筠节操”,寓意深远,传说均为皇帝恩赐。该宗祠一直守护着家族的延续和精神家园,在我镇实属罕见。
  都土总司
  东溪村的“都士总司”庙始建于清朝年间。相传老庙座向朝东,四合院,方庭井,占地一亩多。后一进正屋中供奉着“土地爹爹”,上面署名为“都土总司”,旁边有“土地奶奶”和其它菩萨;前一进站立着“八大金刚”等菩萨。“都土总司”庙历经沧桑,先后多次修了毁,毁了建,建了修,其修缮费用均由当地老人多方化缘和百姓善捐所得。“都土总司”二月二庙会名扬四方。人们在这里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同时,又在积善行、讲善言,汇聚人性的正能量。每年二月二的“庙会”都要吸引盐城、兴化及淮阴等地区的香客数千人。
  国民党89军军部旧址
  1937年,国民党89军军部在兰亭村安营扎寨。军总部设在南堡庄的王文育家。下设机关“八大处”:军法处设在村民刘汝凯家,三间瓦房。干部管理处设在村民刘清南家,前后两进,10间瓦房。治安处“牢房”设在村民奚长青家,草房三间,专门审讯和关押“犯人”,有手铐和脚镣等刑具。通讯联络处设在村民刘锡福家,砖墙草盖共8间,大天井,总机放在后一进堂屋里。西屋里有一台印刷机,专门印发军部文件。情报处设在村民孙明林家的堂屋里,电台一部。运输保障处负责采购武器装备以及粮食药品等,水上流动船只进出频繁,医院设在肖家庄的祠堂里,3名医务人员。作战指挥处设在南堡旧庵内,庵门前是千人集会、百人训练的场所。保卫处设在村民高顺根家,军长李守维就住在保卫处后村民夏宝玉家,砖墙瓦屋大院子,屋后有一条通向庄外的河,专门负责接送李守维的一艘小汽艇就停在夏家西侧的“陆家沟子”里。河北有一座3层楼高的瞭望台,与西北角的瞭望台遥相呼应,加上庄外四周6尺高的土圩子,构成了严密的安保体系。该军部在兰亭村驻扎两年之久,直至军长李守维攻打黄桥时溺水身亡之后才迁移它处。
  苏中公学轮训地
  (此图摄于曹甸镇)1944年3月,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暨苏中党政机关迁入宝应东荡地区,建立稳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为坚持苏中抗战和对日反攻,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整风运动。期间,苏中公学曾在鹤儿湾村碧霞庵北侧空旷场地举办了近一个月的干部轮训。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及战斗英雄云集这里,专门学习毛泽东、刘少奇《整顿党的作风》、《论共产党员修养》等整风文件。粟裕、陈丕显分别作《反对主观主义》、《时事教育》等辅导报告。成为我镇革命历史上的又一枚红色烙印,此纪念碑报于曹甸镇。
  大三王河
  南起桥头,经杨林沟、严桥、鹤儿湾、鲁家大桥至射阳湖集镇,北通蔷薇河。全长14公里,河底宽20米—40米,河底高程-0.5米。沟通芦汜河、朱马河、宝射河、宋泾河等东西走向河道,连接广洋、射阳两镇。在大运河开凿前,此河道是通往京城的古河道。直至今天,仍保留古老的河道痕迹。
  八乡大圩
  在烟波浩淼、景色秀美的广洋湖东、南、西沿岸,巍然屹立着一道气势恢宏的防洪长堤,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八乡大圩。该圩始筑于1944年,续建于1955年冬,工程浩大,均由人工挑筑而成。大堤全长约60华里,平均真高5米、宽5米。从天空俯看,酷似一条庇佑着广洋湖的巨龙,形成环抱全镇的“U”型屏障。如今这座八乡大圩经不断加固培厚,坚如磐石,守护着全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注:当时的八乡指廖徐乡、石仑乡、油坊乡、兰亭乡、双溪乡、广洋乡、玉露乡、碧霞乡)
  人民公社驻所
  1971年春,广洋湖人民公社机关驻地从鹤儿湾村迁移至一里村。占地面积约6亩,东止如今的邮电楼,西到财政所西墙院,南临向阳路街道,北至现在的华联超市。新建的办公用房坐北朝南,砖瓦屋宇,前后三进26间。大门正中一条约3米宽、40米长的砖路将办公用房一分为二。前排为斗子墙大瓦屋面,后两排为国排山椽子落旺,小瓦屋面,砖混走廊。庭院有女贞、冬青等花木点缀。整个布局方整、典雅,犹如清代民居建筑风格。后期前幢向西扩建为放大站,中幢向西扩建为党委会议室,后幢向西扩建为公社礼堂。1992年乡政府机关移地重建,并于1993年春搬迁至目前的办公大楼。
  瞭望台
  坐落于西溪村中,因军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建于1970年前后。砖混结构,外观正四方梯形,周长约16米,高约15米,共五层,内设“木梯”可向上登攀,顶层是“烽火台”,极目远望,数十里外的湖荡风景尽收眼底,曾与东南方向沙沟镇的瞭望台遥相呼应。
  运东医院
  宝应原有运西医院(俗称黄浦麻风医院),1972年3月,根据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全部收治麻风病人的要求,县政府决定征用广洋湖公社土地(敬老院原址)40亩,新建运东医院(俗称广洋麻风院)。1973年1月动工,历时4年,1976年12月竣工,建成两层楼房1座,房屋15幢278间、水塔2座,建筑面积6522平方米,耗资60万元。院区设有门诊部、住院区、大会堂、职工宿舍、食堂等,抽调医生10名、卫校毕业生15名、招收插队知识青年40名,先后收治全县麻风轻微病人37人。1981年3月撤销运东医院,其医疗设备和未治愈的极少数病人转至运西医院继续医治。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