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与宝应城相隔三十多公里。那年秋天,母亲挑着行李把怀揣梦想的我从乡下送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而小城似乎并不是我理想的远方。 单位的二层小楼在最繁华的叶挺路,下设的门市在老西门。 老西门靠近运河堆,下去便是西郊码头,河西的菜农们总是在凌晨一两点过摆渡,挑着刚摘下的蔬菜来河东过给菜贩子。所以西门堆的凌晨不夜,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着辛苦的人们。喧闹的早市已近尾声,逼仄的街道上人声熙攘。散了早市的菜农,晃悠着空的竹筐或篮子,里面放着几只烧饼,或一块肉几条鱼,偶尔鱼蹦跶着掉到路面上,后面的人便会大声喊道“东西掉啦。”积着泥浆水路面上,穿着胶鞋的菜农大大咧咧地走过,穿着皮鞋的城里人却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阳光穿过路边的树木,照在潮湿的黝黑的路面,一个个小水凹变得透亮起来。 沿街的房屋泛呈出老态,商铺卸下的门板依墙而戗。粗大的树干歪向街中或是低矮的屋檐,一伸手便能够着枝桠。树背后老西门的豆腐店很有名,生意从早做到中午,豆浆的香气也就氤氲了整个晌午,半条街。 表姐家租住在小北门,乐意楼附近。去她家从小北门的巷子里穿过。下雨天慢步其中,轻踩凹凸不平的石头路,看滴答的雨水沿着旧时的檐瓦滴落飞溅,年轻的心便起了诗意的飞扬。小北门虽没有鱼市口热闹,但生活气息浓厚。夏日黄昏,人们挪出了小方桌沿街而放。几样小菜,一杯烧酒,男人们赤着膊,摇着蒲扇,端起酒杯小咪一口,且不管往来行走的匆匆步履,还有投来的羡慕目光,自得其乐,碰见熟悉的人,放下酒杯热情地招呼“吃晚饭来”。而屋里的电扇兀自呼呼地旋转着。而鱼市口商铺紧密,修表的,打烧饼,开面馆的,卖鞋帽服装的应有尽有,从早到晚,古老的小巷内人流不断,人声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喧嚣。 以前的状元楼有早点卖,豆浆和油条,好像还有馄饨面条,从单位宿舍步行三五分钟即到,第一次去还是扬州大学来实习的小杨带的路。感觉不错便常常光顾,而吃的最多的则是油条豆浆,大概不足一元钱就能打发。好久不去了,只是有着老城味道的豆浆味一直飘香在记忆。 一条小河弯弯绕绕从干招前面流淌而过。潘大姐家住五条街,闲暇之余,常常与她一起在这里慢步,而今温婉爱笑的潘大姐已经做了奶奶,这里的小河却依旧容颜不变,慢悠悠地流淌过岁月,四季。 十年前,邻居大哥拉着我和满月的儿子,在状元桥、玉带桥和多智桥转悠,慢条斯理的他向我们介绍老城各种习俗。刚出生的孩子满月这天要走走这几座桥,寓意吉祥如意。入乡随俗的我们满揣着对孩子的祝福,却忽略了体验一份感受。 光阴荏苒,似乎一夜之间,高大的楼盘拔地而起。随着城市中心向东发展,老城突然安静下来,喧嚣远去的瞬间,老城区突然更像个藏起故事的老人,慈祥而安静地注视着年轻的后生们。泰山殿正在重新扩建,而老城改造也已经启动,霓虹闪烁,古灯幽明,新区摩登,老街繁华......一座呼吸着新旧气息城市正冉冉而起。 对出生老家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愫,曾以为自己只是县城的养女,过客。不知道何时她却俨然成了我的远方,深深的依恋于悄然间滋生。华灯初上沿着老街老巷去寻觅那些曾经的故事。窑河,不见天井巷,泮池......当脚步叩响古城足音,回荡在寂静的夜空,思绪仿佛穿越了,透过朦胧的街灯,我久久伫立,凝望.....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