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概况 宝应地处江苏承南启北、中心节点区域,与泰州、盐城、淮安市交界,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人口92万。境内河湖密布,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近年来还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1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总收入40.2亿元,增长31.4%,一般预算收入20.6亿元,增长31.3%。 宝应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隋初改为安宜县。公元762年,境内获"八宝"献于皇帝,唐肃宗视为祥瑞,遂改年号为宝应元年,改县名安宜为宝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帝王年号"定名的县邑。宝应人文荟萃,先后涌现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等名家才俊。取材于宝应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成为岁月经典,《九九艳阳天》传唱大江南北,"二妹子"民兵班的光荣传统代代传承,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 历史沿革 秦朝 :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朝 :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 隋初 :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 :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明朝 :隶高邮州。 清 :属扬州府。 民国 :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 建国初期 :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 :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地理交通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 宝应属黄淮冲击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以京沪高速公路为主干,淮江公路、丹宝明公路、金宝南线、安大公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淮江复线为骨架的“四纵二横”高等级公路穿越全境。即将开工建设的淮扬镇铁路连接徐淮铁路和宁启铁路,必将使宝应跨过长江融入沪宁铁路等主干线。淮安机场、苏中机场已开工建设。江河海相通、水公铁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将基本形成。 自然资源 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水质达到和超过国家Ⅲ类标准。面积较大的湖荡有宝应湖、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水面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份。全县野生药用植物305种,总蕴量3560吨。白术、红花、生地、丹参、玄胡、泽泻、薏仁等名贵药材远销省内外。境内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以野鸡、野鸭、大雁为多。 气候人口 宝应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66毫米。日照2181小时,年平均气温14.4℃,全年无霜期260天。 县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人口92万。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