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听过黄塍原叫“皇城”的一些传说。七十年代初,有一位南京知青下放到黄塍,当他第一次听说是下放到宝应县“皇城”公社时,非常高兴,想象中应当是一个古城,可是当他正式来到黄塍时令他大失所望,“怎么是这穷地方”。那时,我也和许多的黄塍人一样,心里总是在梦想“要真是‘皇城’多好呀!”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查阅了相关黄塍由来的一些史料。 黄塍,因驻地黄塍沟而得名。相传黄塍沟原名“皇城沟”,唐朝尉迟恭及后裔尉迟青山带兵到此选址欲为一皇子造皇城,城沟挖好后,施工中有群乌鸦飞过并啼叫而去,有人议论为不祥之兆(民间也有地方说乌鸦属报喜鸟),遂停工未建,并留下城沟,此地便名“皇城沟”,后人讹传为黄塍沟。 千百年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曾否建“皇城”,留下“皇城沟”,以及这里民间流传的尉迟敬德与黄塍的传奇故事都已无法考证,只留存了一些让人遐想的地名(前皇城沟、后皇城沟、楼子头、落凤桥等),还有那十字交汇南溪河、宝曹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在不停地叙述着“皇城沟”历史传说。 历史上黄塍,明朝属永宁乡,清朝属殷黄庄,民国期间先属宝应北一乡,后属第四区。解放前这里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黄塍沟”十年九不收之说,当时,“前黄塍沟”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东边一片水汪汪,西边无水栽荒秧,打下粮食去交租,背门泥墙去讨荒”。 解放后,黄塍属曹甸区和望直区,1959年4月成立人民公社,因驻地“黄塍沟”而命名黄塍人民公社。总面积42.45平方公里,辖18个生产大队,223个生产队,总耕地3.4万亩,人口近3万人。公社驻地宝曹河东沿南溪河两边便是集镇,有卫生院、学校、商店、供销社、饭店、米厂等,沟通南溪河南北的原来是一座木板桥,七十年代初,改建成全公社的第一座砖混结构的水泥板桥,正是这座桥上曾经是全公社最繁华农贸市场,每天早上桥上两侧摆着卖菜、鸡蛋、鱼、家禽等各种做生意的地摊。 这里水路较为繁忙。境内建有翻水站一座,南溪河、八浅干渠横穿东西,宝曹河纵贯南北,沟渠密布。水利基础不配套、自然灾害经常泛滥、农业生产靠天,产量很低的局面得到改变。七十年代末,宝黄公路开始通车,睛通雨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醒了黄塍人,刚刚解决温饱的人们,已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代农民,年轻人纷纷走出“黄塍沟”,“皇城”梦开始萦绕着他们,他们梦想城市生活,农民建房开始选择向集镇、沿交通便利的宝曹公路两侧集聚。形成了黄塍集镇至大陆桥,当时还引以为豪的“黄塍十里长街”。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富起来的黄塍人,着手谋划家乡的建设、发展。特别是乡党委、政府注重从传统农业转向发展工业、建筑业,并对黄塍的近中期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先后制定了工业集中区规划,集镇及中心村庄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以命名“皇城路”为标志,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规划新建了以宝曹公路为中轴线的南北“四纵”,东西“八横”的集镇主骨架道路以及工业园区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对全乡零星分散的一百多个自然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有六个中心村庄和一个集中居住区。一个现代精致小镇雏形已基本形成,2000年5月实现了黄塍撤乡建镇。 二十一世纪的黄塍,充分依托临城优势,着力工业强镇目标,加快集镇建设步伐。2006年邀请南大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及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全面进行了发展规划设计、论证、编制,并积极接受城区辐射,使规划与之衔接。龙腾广场、商业广场新建、通和路改造、皇城路东延、小区开发等一批形象工程的实施,集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安宜阀门扩产、朗顺电工、一鸿汽配的落户,工业集中区实施了南扩,工业质态、规模进一步提升。 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决定:“黄塍镇、宝应经济开发区实行有效连接,主要领导交叉兼职,镇区联合、联动开发”。 这对黄塍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东阳路北延至黄塍境内,标志着黄塍镇工业南园区与开发区北园区实行了无缝对接,黄塍渴望搭上开发区这趟快车。然而,这一等竟然等了八年!难道这又是传说?这期间,镇党委、政府只有带领全镇上下,埋头苦干。突出镇区联动,推进集镇开发建设,先后建设改造了朝阳路、广阳路、上浦路、联合路、溪河南路、溪河北路。启动建设了新民小区、朝阳小区、龙腾小区、大陆小区、农贸市场搬迁等工程。建成了广场路休闲公园,画川路、广场路绿化带。集镇及画川路沿线全面实现了绿化、亮化。突出载体平台打造,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了22万伏变电所,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宝胜科技城、投资十亿元的曼沃汽车车身项目、投资三亿元的汉世伟循环农业项目先后落户境内。全面推进全民创业,一批中小项目运行质态良好;认真谋划农业增效、农村集体增收,制定村级集体增收三年目标。精心打造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实施了5000亩的北郊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花卉苗木、优质果园、绿色蔬菜、开心农场等特色农业项目。为进一步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2016年底,镇党委、政府决定在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内新增与黄塍有历史渊源的一些景点: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宝应党工委的诞生地,二是尉迟恭雕像,三是经学大师刘宝楠雕像。2017年元月20日,底座1.8米,身高3.5米的一尊威严古代将军尉迟恭汉白玉石雕像,在位于黄塍镇境域的腹地、黄塍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落成并揭幕。周围的百姓自发地前来雕像前焚香、燃放鞭炮,仿佛欢迎尉迟将军再次到了黄塍,人们祈求他给黄塍带来福安! 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但我更相信是历史的安排!2017年3月17日,县委、县政府决定黄塍镇、宝应经济开发区实行镇区合一,并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济发展,统一干部调配,统一财政预算,统一考核奖励。合并后镇区面积67.19平方公里,人口4.76万人。 黄塍终于乘上了镇区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千年”皇城梦“终圆开发区。 2017年7月1日,开发区负责人在全区建党纪念大会上描绘了镇区合并后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下一步,黄塍区域未来定位将是“服务园区,即集约土地资源承载工业项目,特别是承载先进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集群;服务城区,即发挥黄塍国家生态镇、国家级蔬菜标准示范区等示范效应,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宝应城区生态后花园。将黄塍原集镇打造成镇区颐养、宜居现代版‘皇城’。” 全区产业定位,明确两大主导产业,即“输变电装备制造产业”、“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产业”。 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宝应高铁时代的到来,一个集现代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之镇,一个“双电”装备制造新兴产业集群的工业新城“开发之梦”一定会实现。 文/何高中;图∕胡林、黄河、王斌 来源/宝应文化月刊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