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一首误传多年的元诗——读元代员怡然《宝应寺塔》

2017-8-23 16:15| 热度:13690 ℃ |作者:杨军|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我们宝应不但湖水美,亭园塔庙等人文景观也非常多。比如,宝应的纵棹园、宁国寺、以及蒲松龄纪念馆。这让我们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家乡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解读诗篇之前,我们需要说明两个问题:该诗的作者和这座塔的相关问题。
一首误传多年的元诗
——读元代员怡然《宝应寺塔》
兼对《漫话宝应塔》补正
  【题解】
  员怡然,元代诗人,生平不详。关中人,善鼓琴。明代孙元理《元音》载录其诗一首。《宝应寺塔》载于《嘉靖扬州志》以及清代顾嗣立、席世臣所编《元诗选·癸集》。《宝应寺塔》一诗曾一度传为宋代秦观所作。
  【诗文】
  宝应寺塔
  五色云中现七层,
  不知何代法门兴。
  归来远客长凝望,
  老去闲僧已倦登。
  金铎无声风不起,
  宝瓶有影月初升。
  忽闻梵呗盘空下,
  知是檀那夜看灯。
  【笺注】
  1、宝应寺塔:一作“登宝应塔”。
  2、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这里应当指修行礼佛的门径。
  3、金铎:挂在宝塔檐角的铃铛,多为金属制成。
  4、宝瓶:本指佛家的净瓶,这里比喻宝塔附近的宝应湖。
  5、梵呗:一作“梵语”,指和尚诵经的声音。
  6、檀那:佛家本指施舍的施主,这里当指来看灯的民众。
  7、五色云:指祥云,应当是傍晚的云霞。
  【补正及鉴赏】
  我们宝应不但湖水美,亭园塔庙等人文景观也非常多。比如,宝应的纵棹园、宁国寺、以及蒲松龄纪念馆。这让我们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家乡浓郁的人文气息。
  在解读诗篇之前,我们需要说明两个问题:该诗的作者和这座塔的相关问题。
  《宝应寺塔》这首诗曾一度被传为宋代秦观所作,但是据刘宝楠《宝应图经》引《嘉靖志》考证,这座宝应塔曾镌刻“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这是元代所建的塔。笔者查考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以及周义敢《秦观集编年校注》,均无此篇《宝应寺塔》。在古籍丛书《宋集珍本丛刊》中《淮海集》是宋代绍熙年间重修的高邮军本,是收录秦观诗作较全的本子,以及大型古籍文献《四部丛刊》当中,也没有秦观作《宝应寺塔》的记载。再者,秦观卒于1110年,早于此塔建造时间1292年。所以,秦观不可能登上这座宝应塔,此诗也绝非秦观所作。至于刘宝楠所见的载有《登宝应塔》一诗的《秦淮海集》恐非善本。因为后代的秦观诗集有误收他人作品。
  至于朱曰藩在《山带阁集》第16卷中《识吾邑旧刻》中提到的两处古迹,前一处为县北的这座塔,后一处是龙竿寺。县北的这座塔叫什么,却无从考证。“县北窣堵坡,上刻诗二首。一为颍滨作,施炅熟在手。”他在诗中曾提到宋代苏辙曾题咏过这座塔,遗憾的是,笔者查考了苏辙的年表以及苏辙的《栾城集》,包括《永乐大典》的辑佚苏辙诗文37篇,都没有找到这首诗。
  《嘉靖扬州志》以及清代顾嗣立、席世臣所编的《元诗选·癸集》中题为员怡然所作,并说员怡然是“关中人,善鼓琴”,也许这首诗是员怡然流落到宝应所作。诗中“归来远客”一词足可印证。再者,秦观是高邮人,高邮毗邻宝应,“远客”一词自然就无从谈起。所以,此诗为员怡然所作可以为确证。
  其次,要说明的是,我们宝应在古代是存在宝塔的。《宝应图经》记载,“泾上园西有塔”。《维扬志》记载为砖塔,地理位置在县西北。这与宝应湖的位置不谋而合。古代诗文中也多有提及。比如:明代陆深《宝应晚泊》:“天接湖光迥,云开塔影圆。”明代王洪《过宝应县》:“平芜遥见塔,小港曲通舟。”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到,明代宝应湖畔确实有一座宝塔。
  关于这座塔,明代朱曰藩的《山带阁集·卷八》中有《塔》一诗。其中有“何代芙蓉塔,长留碧海西。”一句,有人就认为,这座塔名曰“芙蓉”。如此解释,妥否?朱曰藩为何不将诗题改为“芙蓉塔”,而仅以一个“塔”字命名?
  其实,“芙蓉塔”一词,唐诗中就已有之。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石镜寺》诗中有“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此诗见于《全唐诗》第42卷以及明代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第19卷。这里的“芙蓉”按照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中的解释为“芙蓉镜”,镜子背后有芙蓉(即莲花)图案,代指“石镜”。后来的诗文中,“芙蓉”一词,有一个义项就指佛塔。如明代何景明《咏天灵寺塔》中有句:“七级芙蓉起,前年舍利藏。”这里的“芙蓉”就是佛塔。
  山东大学教授孙学堂认为,明代诗学史上,杨慎、朱曰藩是嘉靖、隆庆年间的人,朱曰藩与杨慎相交甚厚,杨慎曾为朱诗作序,朱曰藩诗学杨慎,为人“特澹泊自持”(明·茅坤《赠朱射陂考最序》),他们更心仪于初唐诗歌(参见《明代诗学与唐诗》第三章)。简言之,朱曰藩诗中的“芙蓉塔”非塔的本名,应当是深受初唐卢照邻的影响。这座塔在朱曰藩家的泾上园附近,按理,朱曰藩对该塔十分熟悉,但诗作仅题为“塔”,提及此处时,只说“古塔”,在诗题中未能提及全名。如《泾上园纪事》“夕阳古塔欹前院,随意苍苔立片时。”以及集中的《塔》这首诗。可见,朱曰藩对此塔塔名也知之甚少。故而,《万历宝应志》中记载,宝应这座塔已经“岁久,金碧漫漶。”就是塔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不清。从朱诗中可见该塔年代久远,漫漶之重。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五色云中现七层,不知何代法门兴。”你看,那傍晚的云霞之中,高高耸立着一座七层宝塔,直插云霄。文献记载,塔高十三丈,如果按清代营造尺换算过来约是41.6米。这七层宝塔中,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大兴修行礼佛的盛举。起句清新脱俗。“归来远客长凝望,老去闲僧已倦登。”这一联是十分巧妙的对仗,也运用了互文手法。可是,这时的塔里,无论是从他乡归来的远方的游客,还是寺里年迈悠闲的和尚,他们都似乎无意于登塔,足见寺塔的萧条冷寂。这里的归来远客或许是诗人自己。我望着塔,久久不忍离去,静静地驻足在那里。“金铎无声风不起,宝瓶有影月初升。”因为无风,听不到塔上檐角的清脆铃声。乍看宝应湖湖水中,映着一弯升起的月亮。看到眼前的这一幅幽雅寂静的清幽景象,作者仿佛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二三两联“归来”二字提炼得颇妙。第三联中的“金铎”与“宝瓶”,“有影”与“无声”,对仗特别工整。足见诗家深厚的功力。
  前三联写的都是静景,末一联“忽闻梵呗盘空下,知是檀那夜看灯。”写动景,忽然听见梵呗声声,从塔上传来,那是游客们趁着夜色来赏灯。上句一个“忽”字,既是来得突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惊奇与喜悦。下句一个“盘”字,说明诵经声是飘来的,有的版本写作“横”,就显得突兀,毕竟梵音不是惊雷。
  宝塔之畔,不仅有傍晚的云霞,宁谧的湖水,皎洁的月色,还有缭绕的诵经声,一盏盏夜灯。这些意象都构成了一幅“日暮宝刹看灯图”。全诗清新精致,超凡脱俗。堪比盛唐王维的清雅精致的诗,全诗在充满禅机之中,透着一股淡雅脱俗的意蕴。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