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第二人民医院大门朝南,10点钟方向处是南门大街的起点。其实这个点向前30步一段,原先是一条小街。这条宝应最短的街总长不足30米。街小名气大,据传宋太祖赵匡胤追杀一只害人的殃鸡,将鸡心留小街上,故得名鸡心街。1567年,明隆庆年间已有鸡心街的记载。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即南门大街北端一小段连同小街的东半边砌成商品房,从此,残缺的小街成了大街的起点。 从我记事起,宝应县的城墙因为战争,虽破仍在。最起码在解放初,大南门仍然完好。城门圈内两壁上的黑板报,布告传递着社会上的各种重大信息。出南门西行,不远处便是鸡心街。小街斜向东南,在不远处与南门大街交汇。一长一短的两条街把几家店铺圈在其中,构成一“心”形建筑群。小街与“心”紧密相连,好像一根离心最近的动脉,生机勃勃。街西半边从北往南,依次是乐记章成顺铁铺、一顺高家瓷蔴店、郑家油行,至汪家铜匠店便是小街尽头。街宽约2米,中间铺有整齐的条石,两侧为青砖路面。街东半边有三个门,他们都是大街商店的后门。小街南端,有一小块空地,老张侉子摆的布摊、尹小老爷的皮匠摊、缝纫机摊,把个屁大的地方挤得满满当当。小街虽小,上年纪的宝应人都知道,外地寄信来,只要写明鸡心街,邮递员一准送到。 那心形建筑群里,从猴子先生相命馆往北数:林家豆腐店、孙二干鲜店、孙同山灯笼店、杨家王洋店。拐向西,便是名闻遐迩的潘家饺面店。那个时候,大南门、鸡心街一带,商贾云集,作坊林立。以心为圆点,百米半径内,有鼎豫恒南货、恒慎布庄、姚家茶炉、张家茶叶店、好几家竹厂、香店、一家药店、一家染坊;章连生、章连科、方家、孙家四家铁匠店、 嘉宾楼菜馆、彭家秤杆店,这几家在当时生意红火,小有名气,这一带是那时县城最热闹的商贸区之一,可谓是行人如织,车水马龙。你听:洁净的城市河流水潺潺;面馆加工跳面时木案板吱吱作响;忙碌的打铁声叮叮当当;四乡八镇赶街的吵吵嚷嚷;还有那挑水的号子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偶尔驶过骡马大车的吱嘎声、运河里不时传来轮船的汽笛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再看:这时有人登上南门城楼,俯身探视,整个鸡心街一圈,好似一颗活动的心脏,随着生命的节律驿动不止。整个画面,宛如一幅动态宝应版《清明上河图》,让人一览无余。 我出生在离小街不远的梁家大院。不久,便随父母在鸡心街定居。孩提时代,我出名地顽皮,好热闹的我,和玩伴打得火热。过家家,扮新郎,抢新娘;元宵夜,砸兔子,吃兔子肉;清明节城墙坡上放风筝。那是我小街岁月最开心的日子。当时,我的家境尚可,有条件尝遍各种零食。如宝塔根的吊炉饼、嘉宾楼的小笼包、杜才有的炒货、汪大爷的冰糖葫芦、流动小贩的糖水山芋、桂花糖粥、洋糖发糕、回卤干子等,现在回想起那些“玩意”仍然觉得口留余香,茶楼上的说书声至今隐隐余音绕梁。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随着大规模拆迁的推进,小街已面目全非。鸡心街上的风风雨雨仍在我记忆中依稀可辨。尽管它留给我的烙印痛楚大过欢乐,但我对这条小街仍有一份挥之不去的眷念。因为,这条小街上传颂过我母亲乐善好施的口碑;承载着父亲为照顾家庭透支健康与生命的担当;交织着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过往;上演过小街人家世事沧桑。如今残缺的小街静躺在繁华热闹、宽阔整齐,充满活力的南城根路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鸡心街的变迁,预示着宝应的明天会更好。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