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在加快推进富民强市的过程中,坚持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多赢”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打造秀美、宜居、生态、精致的新扬州。近年来,扬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能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这些都为创建国家生态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个第一】 彰显扬州生态立市执政理念 第一个确立“生态强市”的发展战略 早在“八五”期间,扬州就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扬州在引入美国生态理念基础上,在江苏省第一个提出“生态强市”的发展战略。 第一批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生态市建设试点 早在2003年,扬州市就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生态市建设试点地区,这在江苏是第一批。 第一批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 2003年,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市政府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编制《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在北京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评审,成为全国第一批通过国家级论证的地市级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个创成全国生态示范区“一片绿” 2000年起,扬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到2003年10月,各县(市)及邗江区全部建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片绿”。2002年,扬州市区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2005年8月,扬州市在全省第一个通过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地市级)的考核验收。 第一个创新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机制 在国内首创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方式出台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经确定的永久性绿化地块不得随意变动或改作他用,更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目前市区已确定了三批永久性绿地,共281.15万平方米,占市区绿地面积的7%。 第一个创成全国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 2006年10月,宝应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有机食品认可委员会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县。 【三个阶段】 见证生态扬州绿色崛起步伐 起步阶段(2003-2005年) 扬州市自2003年起,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提出“生态强市”发展战略。2003年,市政府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国家评审,扬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作出决议,批准实施。2005年,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地市级)的考核验收,下辖的宝应、高邮、江都、仪征及邗江全部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片绿”,生态市建设工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提速阶段(2006-2009年) 2006年和2008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建设生态市工作大会和创建国家生态市推进大会,制定印发了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动员部署生态市建设工作。2007年和2009年两次召开县(市、区)“一把手”环保述职会,对各地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点评和问责,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在这一阶段,全市累计有28个乡镇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9个、省市级生态村381个、绿色社区78个、绿色学校272所,为创建国家生态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冲刺阶段(2010-2012年) 为迎接2014年扬州城庆2500周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四城同创”的重大决策。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推进会,市政府专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亲自担任总指挥,市直28个部门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任务,协调解决创建难题,强势推进创建工作。全市各地都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创建指挥部和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目前,全市1108个行政村中,已有949个村创成市级生态村、65个村创成省级生态村、3个村创成国家级生态村,生态村创成率达91.8%;全市累计有72个乡镇获得国家生态乡镇命名或通过考核待命名,国家生态乡镇创建实现了全覆盖;下辖的江都区、邗江区、宝应县、高邮市已通过生态创建国家考核,仪征市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扬州大市今年9月份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并根据评估组的要求进行整改提升。 【四大转变】 生态文明演绎扬州的美丽嬗变 扬州市自2003年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的1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牢固确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市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努力探索践行符合科学发展、具有扬州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 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源头,如果沿袭传统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必然不堪重负。扬州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为原则,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市委、市政府相继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决定》、《扬州生态市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组织实施一大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我们探索以生态工业为重点,推行传统产业生态转型。以开发区为重点,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构建电力—建材、废纸回收利用、太阳能、化工产业等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2010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了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生态农业为基地,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大力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下辖宝应县建成全国首个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以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为突破点,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以生态建筑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亮点,改善人居环境。 实现环境管理由城市为主到城市农村并重的转变 近年来,扬州市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新建改造城市道路,翻建街巷,新增绿地,美化、优化了城市环境,实现了城市道路环网化、通畅化、绿化。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十五”期末的10万吨/日提高到57.25万吨/日,污水日处理量由5万吨提升到44.63万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成投运的扬州恒星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效解决了全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和村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固废集中无害化处置问题。投资2亿元建成了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新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环境基础设施。市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对城区20多条河流实施截流、清淤、傍河植绿。 通过实施瘦西湖活水、古运河风光带综合整治、城乡河流水环境专项整治工程,使得城区水系得到了活化、净化。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28亿元,大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饮用水源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所有乡镇都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设施,358个镇级以上卫生院、1236个村级医疗卫生单位和私人诊所的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安全集中处置。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污水处理、生活垃圾转运、医疗废物处置、区域供水”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四个全覆盖”。 实现由污染防治为主到生态修复建设并重的转变 扬州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以扎实有效的措施,整治污染、修复生态、改善环境。大力实施“减排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加快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 以打造“绿杨城郭新扬州”为目标,从2005年起,扬州市全面启动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市区新建了曲江公园、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润扬森林公园、体育公园、宋夹城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广场和中心。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3%,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3平方米。 扬州市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按照“护其貌、养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把古城区作为优秀的人工生态加以保护,在中德两国技术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与德国政府、世界城市联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扬州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彰显城市文化内涵。通过整体控制,对 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148个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控制,全面保护老城区的整体传统格局与风貌。使老城区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公共绿化空间及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既能延续历史文脉,又能改善老城区的环境,促进了古城的人文生态景观建设。用社会生态化的方法保护与整治古城,既延续历史又开创未来。 以保护南水北调水质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在核心保护区内全面实施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实施生态农业,严格保护湿地,修复治理河湖水体,高标准治理工业污染源,对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排放提出严格要求,确保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对调水源头产生污染。目前我市境内调水水质优于Ⅲ类,主要指标符合Ⅱ类的标准,符合国家调水水质要求。 实现由政府环保部门环保向全民参与全民环保的转变 生态市创建是一项惠及全民的民生幸福工程,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为此,扬州市深入开展了以“十大绿色创建”为代表的“绿满扬州全民生态行动”,动员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投身生态市创建实践,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仅2011年就创成绿色家庭8000个、绿色社区62个、绿色学校163家、绿色医院92个、绿色商场10家、绿色宾馆11家、绿色机关70家、绿色企业62家,成立了1万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100多人的环保通讯员队伍以及40人的市化工园区环保监督队伍。今年6月5日,成功举办了“绿满扬州·生态家园”主题表彰会,对全市涌现出的150个“杰出绿色明星”、“绿色家庭标兵”、“绿色企业标兵”、“绿色社区标兵”、“绿色学校标兵”、“绿色窗口标兵”等绿色创建典型,进行了表彰宣传。通过持续开展全民创建宣传教育活动,全市上下“创建惠民、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的生态创建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的创建工作格局,全社会对生态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省社情民意中心民调显示,2011年扬州公众环境满意率为92.8%,连续3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