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里的银杏树 听说学宫里的大成殿修缮过了,从北京回乡探亲的学兄朱庆裴约我去观瞻,我便欣然同行。 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儒学,是祭祀孔子的祠宇,也是地方政府专供生员读书的地方。宝应学宫始建于宋嘉定年间,曾两度毁于兵燹,而于明清两代几经重建和修葺,至清则有了迎秀门、迎秀桥、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教谕室、文昌院、乡贤祠、耸立学墩上的天魁亭、鼎甲坊、东西庑舍等建筑设施,颇具规模。 历史兴替,文脉未断,我们俩就在这里读的小学,解放前叫利成小学,解放后叫安宜小学。去时即为画川初级中学的校址。 到了校门口,即见泮池、棂星门、鼎甲坊,并非孔庙遗物,原来皆毁于文革,后得以修复和重建。三鼎甲牌坊上状元、榜眼、探花赫然在目,探花朱士彦就是庆裴兄的祖上。 进了校门,哪里寻得见我们读书时的光景,面目全非了,原作教室的东西庑舍皆不见,而矗立起一座座楼宇。大成殿在,明伦堂在。经过修缮的大成殿更加庄严肃穆了,瞻仰徘徊,幽思怀古,感慨今昔。 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大成殿前的两棵银杏树。小学读书时已不搞祭孔,故对大成殿并不太关情。银杏树则与我们朝夕相处,说是银杏树是孔夫子的两支笔,泮池是他的墨池,这一生动的形象便鲜活在好奇的童心里,深刻在孩提时的记忆中。 树依旧苍劲挺拔,高数丈,围数尺,需二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扫着蓝天白云。雌株垂挂着一串串果实,雄株金黄一片,写着一叶叶秋色赋。树干灰褐色,皮干裂成片状,呈着岁月的沧桑。一阵秋风掠过,金色的蝴蝶便飞飞袅袅,飞落进我昨天的梦乡。 银杏树雌雄相望,若慈父慈母守护着我们一群群孩子。我们便似孩子恋着父母,紧围在银杏的身旁。绕着大树追逐嬉戏,笑声流散在枝叶间。或歇息在树荫下,倚着树干翻着书页,呼吸着银杏的清芬。霜降果落,便是我们收获的季节,去树下捡拾,一个个嘻嘻哈哈,多少孩童的情趣?银杏树便在校园的钟声里圈着一围围年轮,我们便也随着一圈圈年轮长大了,如感恩父母,怎能忘却我们的银杏树呢? 这两株银杏树是我们宝应县最古老的树,都400多年了,深深植根于学宫中,广延着文脉。多少年来,银杏树喜滋滋地听着生员们朗朗读书声,舒着眉眼看着他们走出学宫,中了举人,中了进士。明清之际,我们宝应即考中举人202人,进士54人,涌现出朱应登、朱曰藩、王式丹、朱士彦、乔莱、王懋竑、刘台拱、朱彬、刘宝楠等一代杰出学者名士,群星耀目,宝应被人誉为“江淮儒宗”。儒学之于银杏树与佛家一样,视之为圣树,他们谁不曾怀着崇敬仰视这翠盖如云的银杏?银杏树便有着他们的根须! 及至后来,学宫成了学校,银杏树的年轮便记着历史的变迁,树便越发生机勃勃了。老树发新枝,伴着莘莘学子的无边春色。铃声歌声读书声,摇动着树上一串串果实,银杏树便又目送一拨拨学子离去,而竖着耳朵谛听英才俊彦的佳音。同样,学子们对曾荫被他们的银杏树怀着深长的思念。 流连树下,触摸古树,我油然想到孔子的杏坛,杏坛已是教育的代名词,而这里的银杏树何尝不是教育的象征?静默地守着四百余年的岁月,见证着宝应教育的历史。抬头仰望那高耸的身姿,便猜度着他们苍劲发达的根系,多像悠久的文脉在伸展向未来。银杏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千年不朽,而在这里有着读书声的温润,有着一茬茬青春的浸染,又是教育让他们焕发出盎然生机,呈现着金色的辉煌。铃声响了,学生们跑出了课堂,银杏树下一片欢腾,仿佛在给古树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便又想到银杏树的明天,那青枝翠叶的无限春光…… 文/赵征溶;图/杨宁光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7年11月号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