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应的小面馆!咦,怎么满大街的面馆里,总有位漂亮的老板娘? 千叶树 昨晚童语心血来潮,提议要不要来个父子夜游街,我正好也坐得久了,顺势说,这个阔以有。 一圈转下来,竟然看见好几家路边店的门楣上,挂着氾水长鱼面的招牌,童语问他们都是亲戚么?哪一个才是最正宗的撒? 我说好像听说开马面的是亲戚,长鱼面的应该不是。老子也搞不清,哪一家才是最正宗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早饭几乎都是在街上吃的。 这么多年兜兜转转吃下来,吃出了许多感慨。 我就想,都说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成为安身立命的工作,那是特别幸运的事。 还可以加一条,就是在你家门口或者上班的地方,倘若有一家你中意的小面馆,那该是多惬意的啊。 这种概率要远远大于,你喜欢的人,恰巧也喜欢你。 细想想我大约要算是比较悲催的人了,这些年里乡下城里辗转生活,搬家换工作的频次,恐怕要比一般的朋友多些,其间的酸甜苦辣不一而足,比较郁闷的一点,就是关于吃早饭的小面馆。 要么难得在附近碰到自己喜欢的,要么刚刚喜欢了没多久,不是它关了就是我走了。 记得当年看到关于塞林格的文章,说他不喜欢家乡的电台成天播放的那些无聊节目,成名后居然一举买下来,每天24小时轮番循环播出自己喜欢的节目。 我靠!这真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拼死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我想的是哪天哥们发达了,倒是阔以尝试在单位门口开一家小面馆,就给自己和朋友们来吃,还全免单,送小菜,喜欢豆浆油条的也保证供应。 谁要是坚持买单付账,我就跟谁急,下次再来的话坚决不给他吃。 问题是如今胡子和鬓角,都已经窜出叫人沮丧的白发了,看上去这爿小店距离开张还遥远得无法想象,如同错过的一些人,连个影子戏都望不见的。 早先在氾水,招待所的早茶那是不用说的好,后来去了小尹庄,从学校溜出来,经过西边的大桥,上街往东没几步,路南的一家小面馆,好像还兼台球馆还是照相馆的不记得了,那家的韭菜蛋花面,真是不要太香啊。 老板娘个子不高模样俊俏。当然老板娘的长相,跟面好不好吃没有绝对的联系,但是一个热情漂亮清爽讲究的老板娘,经营的面馆想来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吧。 之后又回到氾水工作,喜欢去老街北头老卫生院对面的李家面馆,主要就是一碗青菜肉丝面,肉丝切的细细的,蛋皮是金灿灿的,青菜呢青拂拂的,榨菜条脆生生的,胡椒粉辣嗖嗖的。 很多年以后,听老家的人说起这家关了很久的面馆,说的听的都是惋惜的很,不过叫人安慰的是,据说当年子婴河号称王营街上一枝花的小王姑娘,嫁到李家做媳妇了,只是她好像没在面店里干过,听说一直在卫生院工作,不晓得是不是常常有人,会问起她关于面馆的往事。 上城以后,起先工作的单位西边,有家海天或是云海大酒店吧,(海天不是照相馆么?)青椒肉丝面的青椒都是切成细丝的,老板舍得用油舍得垫肉,碗碗好吃够饱。 再后来去了老城郊桥东边的预备役所在地,就是后来的皮防院旧址办公,三天两头的加班干活,马路对面的一家王二面馆,就成了我们爱去的地儿,一边晃着歇会,一边等油煎鸡蛋面开锅。 最多的一次我一口气吃了四只蛋两碗面,至今还有老同事记得这件事,跟我开玩笑说,当时他们就惊呆了,不知道我跟鸡蛋哪来那么深的仇恨,要么就是我在家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才这么穷凶极恶吼吼的不怕撑着的。 我也不记得,当时怎么就饿成那种鬼样子的。据说女人失恋了伤心了会狂吃狂购物,我那时小光棍一个,不至于的啊。 现在回忆起来,其实他家的面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吸引我们的,或者说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是那刚刚下岗的小两口,洋溢在脸上的诚恳和笑容,我更感觉到是回到了老家,在亲戚家里吃呢,是愉快放松的心情,弥补了味道的不足。 后来搬到叶挺路西头的工行营业部楼上了,上下班或者中途,我们会溜出来,跑到西边鱼市口一带的小面馆里,有一家姓江吧,母女俩在路边上摆着小面摊,下午还有小馄饨、赤豆元宵、绿豆汤。我已经记不清她家是不是连家店了,我只记得那时候我们一帮小公鸡猴子,对江家母女俩赞不绝口,阿姨和蔼安详,闺女水灵清秀。没多久我们又要搬家了,搬走以后有空没空还是会溜过去吃一碗。 我的一个同事背后叽里咕噜过不少次,认定小江姑娘将来笃定是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妻子,遗憾的是直到江家面店不开了,他都没勇气跟人家坦白。 等到我们搬到当时的老化建局楼上,就是现在的安宜镇政府东边,原来的亚细亚如今的文峰斜对面,呵呵,你知道我要说到马面了。 但我就是不说马面有多好,呵呵。 我要说的是再往西边去不多远,人医的斜对面曾经有过的一家小面馆,我还记得老板和老板娘的样子,一个实在,一个洋气,夫妇俩都蛮大方,客气,会做生意。 面是普通的面,主要是环境好吧,关键是还可以欠账,每次一吃过,站起来就大摇大摆的晃出去,搞的跟老板请客似的。 尤其是遇上约了哥们姐们的,吃完了几个人争着付账,我高声大气的囔一声,都不要抢,你们走你们的,我来撒! 尽管月底总要捏着皮夹子,苦苦计划怎么分配完那一两张老人家,但是当时的感觉呢,真是不要太爽啊! 前几年又在老县政府大院里上班,意外的发现了状元楼的早茶着实不丑,品种多分量足,几乎每天都去来一碗面。 很快收银的奶奶就跟我熟悉起来了,每次在门口架车呢,她抬头望见了,就在玻璃门里招呼,匣子,来啦? 我带童语去过好多次,老人家就像对自己的孙子,欢喜的很。 店里的几位小阿姨也很热情周到,特别是锅上掌勺的阿姨,总是记得我喜欢细面,肉要少,青菜要多,汤要宽,蘑菇竹笋金针菇一概可以不放。 可惜我很快调离原单位了,再要过去赛如是骑车横穿整个宝应县城,也就只能顺着去党校开会时,提前或者中途开小差,跑过去拖一碗。 只要是去了,他们几位依然热情如故,周到贴心,仿佛我是他们的一个远方的亲戚,赶回来探亲,无论如何是要把我照顾好了的。 我就是纳闷,为什么生意总是不那么好,肯定是因为位置太偏了吧。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