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宫斗、笃志经史的王懋竑 作者:何平 被誉为清代程朱理学研究翘楚并对清扬州学派有开创性贡献的王懋竑是一个值得崇敬的人物。 王懋竑,字子中,清宝应县人,人称白田先生,叔父王式丹是宝应唯一的状元。他生于康熙七年(1668),四十一岁中举,五十一岁成为进士。 王懋竑无疑是学问深厚的,尤其是朱子之学的功力,其根源首先是因为获得了王式丹的悉力栽培。他曾在《行状》中写道: 懋竑少从先公学,后卒业于公。于经史诸书无不为之讲画指示,而于立身行己,常反复训诲,扶持引导。凡懋竑之少有知识,不至荒废先训者,皆公之力也。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博览群书、刻苦努力的结果。他在中举以前,长期教书,他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二十九岁时,他授经于梁溪(今无锡)胡氏,胡氏是大户人家,他即遍读胡氏之藏书。后来他在宝应乔氏教书十余年,《行状》中也说: 授徒里中,馆念堂乔公家十余年。乔公家藏书尤富,府君力所不能致者,皆得纵观,甚乐之。 所以当他成为进士前,已经是声名远播了。成为进士后,补为安庆府学教授。雍正元年(1723年)他“以荐被召引见,授翰林院编修,在上书房行走。”被最高统治者特召,成为了皇三子弘时的老师,与他同时成为弘时老师的还有蔡世远。 在这期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 清宫每年岁末,例由皇帝向大臣颁赐“福”字。那一年,雍正皇帝“命书房中有未得福字者,令亲诣养心殿”去领。颁赐时三阿哥奉差出府,王懋竑不在书房,因此没有得到颁赐,只有蔡世远一个人得到了。第二天,三阿哥让他去养心殿请赐,王懋竑“以小臣不敢请”,后来他与户部尚书张廷玉说起自己的这个态度,张廷玉对他此举深表赞赏。 一年后,他便因母亲去世离开京城。不久,又以身体多病为由辞官退休。 后来弘时因为参与宫中权力之争,引起雍正的极度不满,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命为允禩之子,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当年即卒。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是说被雍正赐自尽。 王懋竑离开京城时,弘时之案并未发,因为根据当时的规矩,父母去世,丁忧三年,而雍正令其“治丧毕即来京,不必俟三年满”,说明对王懋竑的重视。也许雍正认为对弘时的规劝与教育,是无人能够替代的。同时,弘时对这位老师也是很尊重的。当年冬暮,有位从京师至江南办事的官员见到王懋竑,还捎来口信,说三阿哥惓惓属望,让他来春进京。 皇帝与皇子的殷望,使王懋竑无奈在雍正三年秋扶病返京,但他还是以养病为由住在旅店,拒绝来访,半年后休致归里。最终王懋竑没有回到三阿哥身边,也免除了被搅入宫廷纠纷旋涡的麻烦与危险。 我们现在无法断定,当时的王懋竑是否是看出端倪而退避三舍。后来有史家评论,说这是他谨小慎微作风所致,也有说或许与他为避祸端而生急流勇退之念有一定内在联系,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对学术学问的追求有关。他的兴趣所在就是笃于读书写作,而对声色标谤不屑一顾。 清代的学术大师钱大昕在所撰《王先生懋竑传》中说他: 性耿介恬淡,少时尝谓友人曰:“老屋三间,破书万卷,平生志愿,于斯足矣。” 他自己也有一首《校书》诗,写出了自甘寂寞、沉湎读书校经的心志: 纵横涂抹墨痕干,细注旁行技也殚。 佳节未能沽酒饮,里居仍是借书看。 清秋高兴都云尽,暮雨间愁且自宽。 试问门前谁好事,墙根霜草又将残。 回到家乡后,他又活了十六年,至七十四岁去世。这是他专心著述的一段宝贵的时间。他的最大的贡献《朱子年谱》纂辑成功,《行状》中说:“盖积二十余年、四易稿而后定。力疾成编,至易箦前数,犹不忍释手。” 《清史稿》上有王懋竑传,说他“校定朱子年谱,大旨在辨为学次序,以攻姚江之说。又所著《白田杂著》八卷,於朱子文集、语类考订尤详。……又考证诸史,谓:‘孟子七篇,所言齐王皆湣王,非宣王。孟子去齐,当在湣王十三四年。下距湣王之殁,更二十五六年,孟子必不及见。公孙丑两篇,称王不称谥,乃其元本,而梁惠王两篇称宣王,为后人所增。通鉴上增威王十年,下减湣王十年,盖迁就伐燕之岁也。’可谓实事求是矣。” 设想一下,如果王懋竑一直作为弘时的老师,一直在京城忙碌,他能够有如此作为吗? 那一位与他同时当弘时老师而比他年轻许多的蔡世远,因长子蔡长汉违犯条例,私给船照,而造成蔡世远以“失察”被降职一级调用。虽然翌年雍正下温谕,复其官职,可世远已卧病不起,一年多后,终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他也是一个饱学之士,却无法与有博大精深的著述和出类拔萃的成就之王懋竑相比了。 作者:何平;胜宝应真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