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仇学程 近阅有关宝应的史书,思想应铭记历史,面向未来,遂有动笔之念。现将宝应历史名片陈述如后,以奉读者共鉴。 文明古县 自春秋始,宝应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从建县起,也有二千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唐易安宜为宝应,亦有一千二百五十多年了。据史载,宝地文史悠久,文化繁荣,文艺昌盛,文人辈出,文物如林。历史上创造了名县亮绩,出现过唐宋辉煌,成就出鼎级人才,留下了宝贵遗产,都值得后来人铭心和承传。 儒学重邑 宝应儒学研究早,起自东汉;历史长,有二百多年传统;人才多,大儒大师大家有十人载入史册;水平高,孔孟朱子之学代表明清最高水平,王懋竑的《朱子年谱》、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被称为不朽之作;影响大,刘氏论语具有权威性,美国学者研究《论语》时独引刘说百余处,王氏儒学被誉为宋明六百年理学殿军,县内有四大名著誉满全国,其中朱氏被称为“江南文献巨族”。完全可以说,史上屡现儒学名人名著。 诗韵高地 文学起源两汉,以陈琳诗作的开创性和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地位为代表。最具亮点的是唐代诗文。以李白为代表十四位诗人十八首诗咏宝应;范仲淹、文天祥留诗宝邑,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次诗言宝地。编入《淮海英灵集》的宝应诗人达七十多人,刘宝楠《宝应文征》收诗文六十家。明清多才女,出书画诗集者众多,其中仲云鸾诗入《历代妇女著作考》和《中国妇女人名词典》。真可谓诗作滚滚来,诗才代代出。 八宝名区 真如献八宝于皇室,唐肃宗将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易安宜名宝应,县为望县。 后宝应以真如寺、得宝河、八宝亭记之。宝应成为“土秀而民朴,勤于务本”,“宝邑文最佳”,“光耀江淮”的八宝名区。宋有庞大墓群,明清有明清城,县署、学宫、泰山殿、纵棹园等五大建筑,加之大运河贯穿全县,使宝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亦走向辉煌。 水乡泽国 古为大海,后内海成湖,逐渐演变为平原、湖荡和湿地,因有水乡泽国之称。 明志记载,宝应有九湖四荡。就整个水系而言,全境东南西北皆有,陆地与水域比较,有两陆一水之说。县城是城中有绿洲,水上建城池。据说《金瓶梅》墨及宝应湖,《闵乡赋》笔写射阳河。自古演变而成,县内有水稻、水产、水生作物、水上运输,与水有关的乡村路桥名称,宝应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水生态。 文化强县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记宝应五十六人,可谓县之独秀。儒学者研究精深,学派领军,有八人入国史馆儒林传,学术十杰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册。王懋竑入中国学术思想史。闻一多、钱穆、梁启超、胡适、曾国藩、章太炎等大儒大师对宝应学派成就和学风,多次大为赞誉。宝应人为江淮文化和扬州学派的形成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康熙曾赞乔莱“学问优长,文章古雅”,说明乔氏文化以文学为著。 人才宝库 宝应历史文化名人有二十人之众。其中有明代文学三家,清代文学二杰,家学四大家族,均为代表人物。宝应不仅儒学人才独领风骚,文学人才盛极数代,而且其他方面人才也是举不胜举。有方志学家、书画家、戏剧家、外交家、名医名师、廉吏名知县、奇节之士、水利名家、运河学家。出现过三鼎甲、三进士。有六人入《辞海》,数百名县令被立传。其中贾涉被称继岳飞、韩世忠之后又一民族英雄。刘启彤是光绪帝圈定的海外游历使。宝应人才声誉超出县境,在全国也有重要影响。 宝应历史浩繁,本文仅列出几张经典名片。 (史料参考《宝应史话》、《宝应文化博览》等著作,谨致谢忱。)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第6期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