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三论宝应大运河

2018-2-4 09:46| 热度:21223 ℃ |作者:刘金城|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随着京杭大运河入遗,大运河文化迅速发展,很多方面带来了观念更新,也成了一门非常火热的新国学。我们对宝应大运河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清代刘宝楠邗沟十三变的原点上,有必要在对他思想的反思基础上,求得发展提高与突破。在新的文化背 ...

  三论宝应大运河

  刘金城

  随着京杭大运河入遗,大运河文化迅速发展,很多方面带来了观念更新,也成了一门非常火热的新国学。我们对宝应大运河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清代刘宝楠邗沟十三变的原点上,有必要在对他思想的反思基础上,求得发展提高与突破。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用新的思维方法与视角,建立起我们的理论框架。

  一、实质论

  “邗沟十三变而运河成”,是刘宝楠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梳理与详尽考证,对宝应大运河千年演变史的研究而得出的著名论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宝应运河的重要依傍,开创之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仅仅认识到这点还不够,因为除了河道变化外,还有其它的变化;即使在河道的十三变中也有不同,不能一律对待。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理论分析,透过各种变化展示与把握宝应大运河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在刘宝楠的邗沟十三变中,就有着实质性变化与非实质性变化之分。实质性变化对我们的认识很重要,因为抓住实质性变化才能把握住演变的性质特点,认识它的价值与意义。这是理论的提升,也是理论的把握。所谓实质性变化,就是它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变化,能引起运河性质发生变化的一种变化。所谓非实质性变化,就是它的变化是局部性变化,并不能引起运河性质变化的一种变化。我认为,在刘宝楠的十三变中,它的实质性变化可以归纳为两变,一变是东道变西道;一变是湖道变河道。

  春秋夫差筑邗沟是邗沟东道,东汉陈登筑邗沟,它是邗沟西道。看起来是河道的变化,但是性质变了,意义也变了。“京杭大运河起于春秋”,这“春秋”就是指吴国开的“三河”,即吴王阖闾的胥河、吴王夫差的江南河与邗沟。这就是说,吴王夫差的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渊源之一。陈登筑邗沟西道,自有它的意义。它是里运河(京杭大运河有八段,里运河是其中一段,淮阴到扬州。宝应大运河是里运河的宝应段)的前身,奠定了大运河的基础。邗沟的东道变西道,也标志着京杭大运河从渊源期进入创建期。

  京杭大运河最后完成有两个标志,一是“舟不由湖”,二是运河完全摆脱黄河的制约。第一个标志是在宝应实现的。宝应明代在宝应大运河开有三条越河,即氾光湖越河、白马湖越河与界首越河。这三条河都称越河或月湖。前者取其意,越过湖开的运河;后者取其形,傍湖而筑,似新月。这三越河的开筑,不仅标志着宝应大运河的完成(刘宝楠的十三变就写至于此),而且还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由自然河完全演变为人工河。

  宝应大运河的实质性变化,不仅仅表现于河道的变化,其它方面也能引起实质性变化。例如:南宋黄河夺淮入运之后也引起了里运河包括宝应大运河两大巨变,这也是实质变化。

  一是由入江变化入海。早在邗沟,就是为沟通江淮而筑的,黄河南徙后却变为沟通淮海。我们一带的称谓,除江淮之外,又有了淮海。

  二是水流由向北变为向南。宋代之前,宝应大运河的流向是由南向北,宋元之后改为由北向南。正因为有此一变,才出现现代中国五大工程之一——南水北调。

  二、阶段论

  如果说实质论是我对宝应大运河静态的理论观察,那么阶段论便是我对宝应大运河动态的理论观察,是在运河演变中分历史阶段展示它的实质。黄河夺淮入运,它是里运河最特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的治理最难,是京杭大运河八个河段治理最难的一个河段,它经历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有八百多年历史。正因为如此,这段历史也最能体现运河的特质,如果不作深入地了解,就不能算是真正读懂宝应大运河。当然,对于宝应大运河的解读,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将它放在里运河这个水系中解读,才能看出问题的真谛。这里又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谈:(一)黄河南徙;(二)黄河北迁;(三)黄河花园口决堤。

  黄河南徙始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冬,为阻金兵南进,“决开黄河,自泗入淮”。后又于1168年河决李固渡,于1194年河决阳武堤,从此黄河东南入淮的大势已成定局。黄河入淮达661年之久,运河的治理也就进入了与治黄治淮密切相关的新阶段。

  黄河夺淮入运,彻底改变了里运河的面貌,使里运河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危河”,这也是黄河几百年一大手笔。清人曾探测过原来淮河的河床与清代淮河的河床,落差达十三公尺以上。因而里运河成为两道大堤夹筑而成的“地上河”,上有“悬湖”,下有“锅底”,高屋建瓴,形势十分险要,是京杭大运河防汛的“老虎头”。

  宝应与高邮又是这“危河”的“高危区”。因为自黄河改道南下夺淮入海后,淮河从此失去出路,横流泛溢。原散布其下游的小湖群,开始合并扩潴为洪泽湖及高宝诸河。到了宋代,淮安至高邮之间,陂湖渺漫,已是一片广阔的湖区。洪泽湖成了淮水归宿之地后,势必不能尽储来水,遂转而夺运河入江。由于宣泄不畅,洪流壅塞,湖面扩大,湖底淤高,经常泛滥成灾。西承淮、泗、长,合七十二山之水的高宝诸湖,风涛凶险,覆舟损粮情况更趋严重。因而这个地区也成为明清治理里运河的重点。

  在高宝高危区中,又以宝应受害为“最先最独”。这在清人刘赞勋的《重修宝应县志辨》中,有着沉痛而血泪的记述:

  宝应湖界在洪泽湖与高邮湖之间,上承下注。洪灾临时,为了保护漕河“独弃乎宝应”,致使“宝应在兴盐七邑中所受祸最先而最独者也”“亿万生灵,常年失所,湖以西卤台、丁宁、白水瓜等山庄,六七十里间村庐邱墓,且皆沦而为湖,更不待言。”以致刘赞勋发出强烈呼吁:“呜呼,宝应亦赤子也,督抚诸大吏亦宝应父母也,奈何筹拯夫兴盐六邑至优至渥,而独弃乎宝应……岂第君子请绎斯言。”

  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口决口,改道向东北于张秋横穿运河,下夺大清河至利津附近入渤海后,终结了黄河长期南夺淮河入海的局面。从此,大运河南北隔绝,漕运一蹶不振。

  黄河北迁,并没有给宝应带来好运。一者黄祸虽去,但留下了河床淤高的后遗症;二者黄祸虽去,但淮害未除。

  黄河虽已北去,结束了长达六百余年夺淮入海的局面。但淮河故道淤垫,顿失直接入海之路,每逢大水,仅能由洪泽湖南出高宝诸湖辗转入江。由于江潮盛涨,顶托倒灌,淮水宣泄更为迂缓不畅,以致过剩洪水,常壅塞于高宝邵伯诸湖,汪洋一片。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先后扒开赵口和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一手造成惨绝人寰的大水灾。据《治水利水篇》中的不完全统计,豫、皖、苏三省,有四十四县市、五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一千二百五十五万人,其中,江苏受灾的有高邮、宝应、淮安、泗阳、淮阴、涟水等六县,多位于运河沿岸。共淹没耕地一百六十三万六千六百亩,死亡十六万人,里下河亦尽成泽国。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黄河才回归豫鲁故道。经过长达九年黄患的危害,不仅水系遭受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干旱的局面,使广大人民长期辗转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运河也随之处于大水停航、枯水断航的瘫痪状态。

  黄河夺淮入运,使里运河形成了黄、淮、运三水一体的水系,这也形成了黄淮制约运河与运河反制约的局面。水利家们总结出运河治理的“治河、导淮、济运”的三策。治理方法虽说千头万绪,但我认为都是围绕三个重点而进行的:(一)是治清口;(二)是筑二堤;(三)是建归海堤。这三个方面,有的与宝应大运河有直接关系,有的是间接关系,但都关系到宝应大运河的安危。

  (一)治清口。淮安清口为黄淮汇合之处,亦即洪泽湖出口,也是漕船出入运河的咽喉。洪泽湖流出的淮河的水,通过清口起到济运御黄的作用。有人是这样形容它的重要性的:“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巨、人民田庐之频岁受灾,未有甚于此者。”所以终清一代,确保清口通畅,成为治黄的重点。

  (二)筑二堤。一是筑洪泽湖大堤,明代筑堤,清代确保大堤安全,这也是清代治黄的第二个重点。因为这是里运河的第一屏障,俗话说,倒了高梁堰,高宝都不见。二是筑里运河大堤,它是里运河的第二道屏障。宋代建有单堤,为西堤;明代建有复堤,为东堤;清代是对堤的踵修。运河的堤防,因为高邮、宝应是高危区,所以都为砖石堤。这以宝应1982年扩建运河工程中所发现的古石堤为例可以说明。这发现的石堤,从宝应县城南七公里的沿河乡境内,向南北延伸,北起新民洞以北300米处,南抵沿河汽车站以前150米处,或隐或现,断续出露,展延长度达1.9公里。据专家考证,石堤出土的位置,正处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修“建宝应湖堤石工,自秤钩湾(即今蒋家湾,新民洞在此)至宋家尖(槐楼湾附近)”,两者的起迄点,是基本一致的。石堤的高度,在《续行水金鉴》中有“计石十层”之说,按明制每层石工相当于40厘米厚的规定,恰与实测堤高4米之数相符。

  (三)建归海坝。清政府为防止里运河漕堤溃决,除建有归江坝之外,还在高邮以南东堤建有归海五坝(车逻坝、南坝、中坝、新坝与昭关坝),以分泄淮水里下河各河入海。实际上,是以牺牲人民的生命财产,以换取运河的局部安全。

  据史载,归海坝为害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咸丰黄河北迁后,清代开归海坝十次,民国四次。这显示着这些年里运河遭受了特大洪水灾害。

  里运河包括宝应大运河这八百年的治理史,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宏伟的水利史。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虽然运河未得到根治,但也充分反映了江淮人民无限的智慧与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三、特色论

  特色论是我对宝应大运河通过比较而进行独特性的理论观察,从而展开它个性实质。我认为它有三个突出,三个亮点,三大奇观与十个之最。

  (一)三个突出。

  1、大运河漕运的“生命线”。

  这里是东南通向北方漕运的必经之地,而且宝应是由扬入淮的咽喉。

  2、大运河防汛的“老虎头”。

  它是危河的高危区,形势十分险要,治理最难。

  3、大运河文化的“凝聚地”

  因为它经历了京杭大运河各个历史时期,又是黄河夺淮入运特殊河段,成为文化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二)三个亮点。

  1、渊源。吴王夫差筑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渊源。

  2、奠基。陈登筑邗沟,是里运河的前身,为现代大运河奠基。

  3、标志。

  (1)从邗沟东道到邗沟西道,这标志了京杭大运河从渊源期进入到创建期。

  (2)明代宝应大运河,筑有三条越河,从此“舟不复由湖”,这不仅标志着宝应大运河的完成,也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由自然河演变为人工河的最后完成。

  (三)三大奇观。

  1、一河七湖。宝应大运河宋元河道东道西道连接,东西南北贯通,一河拥有七湖,它们是: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清水湖、新开湖、氾光湖与界首湖。

  2、八浅八潭。明代宝应大运河八浅决后,水汇为八潭。这八潭是:高家潭、吕家潭、六浅潭、丁家潭、蜕龙潭、四潭、越潭和马家潭。

  3、青龙成港。明代御史俞耒为治宝应大运河氾光湖风险,在湖中种有菱草,广二十丈许,七个月葱葱茸茸,委婉湖间,其状如龙,俞耒以青龙港名之。

  (四)十个之最

  1、最早得“运河”之名。

  “运河”之名始于宋。宋《元丰九域志》载:“宋泾河南接清水湖,北入白马湖,统称运河”。宋泾河是我国最早得运河之名一批中的河。

  2、最早的河堤。

  河堤始于宋。《漕河志》云:“宝应湖堤始筑于张纶。”《宋史·张纶传》载:“天禧中,张纶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穿固巨石为十石(即减水闸),以泄洪流。”

  3、最多的湖道。

  宝应大运河宋元水道,一河有七湖,这七个湖为当时湖道。

  4、最长的流程。

  宝应大运河因湖道多,迂回曲折,所以流程最长。

  5、最早的运河大桥。

  唐代尉迟恭筑有孝仙桥(宋改为嘉定桥)、广惠桥,宝应大运河宋元河道,水穿二桥而过。

  6、最多的变化。

  据刘宝楠《宝应图经》,宝应大运河从邗沟演变为运河经历了十三次变化,“邗沟十三变而运河成”,成为刘宝楠研究宝应大运河著名论断。

  7、最早、最后的一变。

  从邗沟东道变为西道是最早的一变;明代筑有三越河是最后一变。这不仅是宝应大运河最早、最后的一变,亦是京杭大运河最早最后的一变。

  8、最早诗赋。

  最早歌咏大运河的诗赋应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西征赋》。其赋有:“发津潭而回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甬城。”

  9、最高的荣誉。

  宝应氾光湖越河,后赐名宏济河。同此得到最高荣誉的,里运河中还有高邮的康济河与淮安的永济河。

  10、最多的诗赋文化。

  因为宝应为东南咽喉之道,来往名人很多,又因原大运河湖道多,更能引发诗人的诗兴,因而大运河诗赋文化特别丰富。最有名的如曹丕的《渡淮赋》、谢灵运的《西征赋》、李白的《白田马上闻莺》等。

  我对宝应大运河的解读,是理论的解读,名为“三论”,核心只有一个,就是通过理论的剖析与透视,找准自己在里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中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它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才能真正认识它的地位、价值与意义。我要大家认识到在京杭大运河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我们的参与与位置,特别是黄河夺淮入运那漫长的又是十分艰难的历史中,我们又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危河的高危区,最先最独的受难者,这里又有着多大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为了保护全局,我们又作出多大的牺牲。我们更要认识到,这正是我们的历史与文化。这是在八百年水深火热中铸就成的大运河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宝应人的千里风骨,万篇风采。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7年12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