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八浅说“浅”:宝应为何有这个奇怪的名字?

2018-2-5 09:51| 热度:11243 ℃ |作者:胡晓林|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宝应的大桥、二桥建成之后,运河两岸变成通途,沿运的摆渡相继撤消殆尽,八浅摆渡也于2012年停止运行。河东的八浅渡口,已成为一家民营砂石仓库。而河西的渡口码头,已荒圮不堪,成为历史遗忘的角落。时至今日,我一直存在于心的,不是渡 ...

  八浅说“浅”

  文/胡晓林;图/邓连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父在大运河西的山阳中学工作。每年寒暑假,为了让其他老师回家,他都要留校护校值班。于是,我便在假期里,带着弟弟们一齐步行到山阳去看他。后来,我大弟又插队在了山阳。到山阳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那时,运河上还没有建桥,也没有公交车可乘。从县城到山阳,十五华里不算太远,两个小时也可以走到。但过河要等摆渡,摆渡过的顺利与否,便成了能否顺利抵达的关键。俗说隔河千里远,假如接二连三地遇到几个长长的轮船拖队,让你能在摆渡口等上个把两个小时。

  记得当时从县城新西门向北,一路有好几个摆渡,新西门、北港(火箭)、金庄、八浅等。可以由沿途的任何一个渡口过河,但我们还是更多的选择八浅。那是因为八浅的河西正对着通往山阳的大路,河东又是扬清公路,路好走。如借到自行车,从八浅过摆渡,就更加快捷。宝应运河大桥未建之前,县公交公司曾安排几辆公交车长驻运西,专门接送“宝应——山阳”的旅客,在八浅到山阳之间往返。那时的八浅,似乎成了运河东西的津口要道。还相继建有供销社、粮站和商店,基本已形成小集镇格局。有趣的是,运河两岸相对的集镇都叫“八浅”。为便于区分,我们就把河东的叫“黄浦八浅”,河西的叫“山阳八浅”。宝应的大桥、二桥建成之后,运河两岸变成通途,沿运的摆渡相继撤消殆尽,八浅摆渡也于2012年停止运行。河东的八浅渡口,已成为一家民营砂石仓库。而河西的渡口码头,已荒圮不堪,成为历史遗忘的角落。时至今日,我一直存在于心的,不是渡口兴衰的变化,而是此地为何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八浅”。

  近期,有幸参加安宜镇镇志的编修工作,在重温有关史料时,特别抽空留意了一下“浅”的来历。

  “浅”,原是“浅铺”的简称。是明清时期设置在京杭运河沿线专司挖浅的组织机构及驻地的名称。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其责任河段淤浅的疏通,保持运河河道的安全和通畅。

  明清两朝,国用取自漕运,京杭大运河作为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命脉,其价值和功能,历来被朝廷所重视。自黄水夺淮以来,淮黄并灌,黄水夹沙而来,运河河身日垫其高,河道因此经常淤塞,严重影响了漕运与交通。当时,有两种解决的办法。一种是不断加高堤岸,提高运河水位,保障船舶航行。这种办法使堤岸越增越高,河身也越抬越高,其危险也随之越来越大。《宝应图经》云:“盖高可以伪增,而深不可以伪及。故堤日高则湖日浅,水无受所,势必溃堤而出。堤溃而委之于湖,则筑堤固所以填湖也。今高邮、宝应诸湖堤,内高于水者不满五尺,外高于平田者则八、九尺。三百里大湖如支搁在地上,稍一摇晃,则崩溃不可御。所以淮扬多水患。”这种办法给淮扬地区留下水灾多发的隐患,似乎不可取。第二种办法是,组织专业的队伍,负责运河的捞沙疏浅。于是就“立浅铺、浅船、浅夫,以时捞浚,河身深下,闸洞疏通,制之最善也。”看来,这倒是个好办法。文献记载,最早在运河设置浅铺的,是明永乐十四(1416)年,由治水功臣平江伯陈瑄提议并实施。明正德年间都督佥事(漕运总兵)杨宏在其著述《漕河通志》中说:“河沙凝散不一,中多涨滩,舟一胶则其害□□,故平江伯建议於浅处立有铺,中置浅。”自此以后,运河各段先后陆续设置了浅铺,至明弘治年间,“铺舍在河之两涯者五百七十有六”,为维护运河的通畅,明朝廷组建了一支近三万人的庞大的专业队伍,驻守在运河堤两岸,专司捞浅护堤。当然,也包括运河宝应段。《宝应图经》引《万历宝应志》说:“国初沿河一带分置浅铺,每浅浅老一人,浅夫数十人,浅船四只。盖令日事捞浚,俾无湮淤,此置浅命意也。”运河宝应段的浅铺应设置于明初,是最早设置的一批。

  明《嘉靖维扬志》和《万历宝应志》载,宝应境内运河段共设九浅,并明确了每浅段的界域,由南向北,依次为:

  一、子婴浅,城南六十里,由界首北至江桥镇;

  二、氾水浅,城南四十里,南接江桥,北至新镇(今氾水镇);

  三、瓦淀(甸)浅,城南三十里,南接新镇,北至朱马湾;

  四、槐楼浅,城南二十里,南接朱马湾,北至龙王庙;

  五、白田浅,城南十里,南接龙王庙,北至四潭湾;

  六、潭湾浅,城南五里,南接四潭,北至西马头;

  七、七里沟浅,城北五里,由西马头北至五里铺;

  八、白马浅,城北十里,南接五里铺,北至越潭;

  九、黄浦浅,城北二十里,南接越潭,北至山阳(淮安)界。

  每浅的设施配有正房三间、火房三间、井泉一座、牌楼一座、什物二十一件。人员的设置,《漕河志》载,宝应县境内九个浅铺,设有浅官,每铺设老人一名、塘长一名共同负责管理浅铺事务。至于浅夫,各浅安排的人数不等,但全县共四百四十三名,浅夫数是固定的,有定额编制。不知什么原因,还规定了子婴浅二十五名浅夫和瓦甸浅十名浅夫,必须用高邮州的人。每个浅铺每年除捞沙疏浚外,还要准备抗洪护堤的桩木四千三百根、柴草四十三万束、树木多寡不等。

  浅铺所设的“老人”即“浅老”,并非真正的年老之人。明代推行老人制度,“老人”不是摊派的徭役,也不是上面下派的官吏,而是本乡年高有德,赢获众望的平民,是声望与身份、年龄的结合,还需经民众推选。要求还很严格,罢职闲置的吏卒,及犯过错误的人都不得充任。“老”在这里不是一个年龄的概念,是一个官方承认的“群众领袖”的身份,还要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如“里老”主要职责是“导民善、平乡里争讼”,具有监督管理社区居民言行的责任和义务,相当于现在的网格长或居民组长。“浅老”一般选平昔曾经经管挑河道、有一定水利工程经验的“土专家”、“巧农民”来担任,职责仅在于带领浅夫疏浚河道,大致负责十人到几十人不等。

  清康熙年间,漕运成为清帝玄烨异常关心的重要议题。历明清的更迭,经岁月的变迁,浅铺制度显露出诸多弊病,似乎已不能适应清廷的需求。除运河经常多处发生险情,保运任务紧迫外,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如浅夫征发的过程中腐败滋生,且越演越烈。旧制沿河按额设置浅夫,官方按户籍签夫必借助当地胥吏之手,由胥吏再到乡、里长,其中弄虚作假层出不穷。虚报冒报,平时吃空饷,临急时雇请老弱者替代,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所谓浅铺大多流于形式而名存实亡。那些雇募来的河工,也因被层层克扣,工食无多,不足糊口,往往另辟挣钱蹊径,甚至潜逃他乡谋生,从而贻误了疏浅和堤防。

  康熙十六(1677)年河督靳辅奏罢运河沿线浅夫,以“河兵”取而代之。撤销浅铺,改以兵营。以漕运卫所军卒、河兵充担浅夫的职责。相比之下,河兵具有专业性,实行军事化,易于管理。康熙十七(1678)年,康熙帝批准了这一提议,裁去江南凤阳、淮安、徐州、扬州四府浅夫、溜夫,设立江南河兵八营。运河宝应段的浅铺在存在了二百六十多年之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之而设的是河营兵堡。

  宝应城北十里的第八浅——白马浅,便留下“八浅”这个地名,至今。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7年12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