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茶情最芬芳 蔺丽燕 中国,可以说是茶的国度,与诗歌一样,令人荡气回肠。关于茶的奇闻轶事,更是不胜枚举。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颗淡定从容的灵魂。每一段传说背后,都有一个超然物外的生命。你看卢仝的那首《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得多么通透澄明,多么酣畅淋漓! 读汪曾祺老先生的《寻常茶话》,貌不惊人的茶,在老先生拉家常似的话语里,一点点地舒展开来,生动起来,芬芳起来。读着老先生的“茶话”,我这个读者,对“茶”竟然也有了娉娉婷婷的回忆。 故乡地处广袤苍凉的西北,故乡人喝的茶,叫砖茶。这种茶从外形上看,就是一块砖头的模样。摸上去,硬邦邦的。颜色是黑灰色,乍一看,还真是勾不起一点点想喝的冲动和欲望。 喝砖茶,为了方便,首先要把整块的茶放进石臼里捣碎,装在玻璃罐子里,或者可以密封的铁盒里,甚至是妇人亲手一针一线缝制的碎花布袋子里。喝的时候,捏一小撮,方便得很。 家乡的父老喝茶,习惯在小铁炉上用带把儿的茶壶烧水。灌了冷水的铝制茶壶里,放上砖茶一撮,粗盐一撮,用煤火慢慢地炖开。喝砖茶最好用白色的陶瓷缸子,带盖的那种更好。茶一口一口喝下去,疲惫消散了,烦恼消散了,似乎日子里那些隐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沉重,也都消散了。 就像酒与肉,饭和菜的理想搭配,砖茶的伴侣,有很多。煮到沸开的茶水里,兑入新鲜的羊奶或者牛奶,再文火慢熬一会儿,就是绝美的奶茶。在家乡,奶茶泡炒米,奶茶就手扒肉,那可是待客的上乘茶点。 离开故乡已有些年,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也曾喝到过一些叫做“茶”的茶。西湖龙井,铁观音,茉莉花茶,信阳毛尖,武夷山的大红袍……可能是骨子里的泥土味儿太过浓重,也可能是自己味蕾的辨识能力太钝拙,那些茶,无论怎样喝,都是舌尖上的匆匆过客,惊鸿一瞥。 生我养我的故乡,栖居在故乡千沟万壑的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他们“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就像那个无忧无惧,不喜不悲的东坡居士与他的“竹”一样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他们喝着用故乡老井水煮的砖茶,一杯一杯复一杯。他们,用茶水熨贴着劳作的身躯,用茶水慰藉着沧桑的心境,也在用茶水,体悟着波澜壮阔的人生秘诀。 又到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意季节。又到了“红泥小火炉”的惬意季节。我这个客居他乡的游子,也备了一小块砖茶。等着一场纷飞的雪,等着几个贴心的人。我们煮茶疗饥,饮茶闲絮,或者,什么都不用说,只相对而坐,拥一卷书,摹几行字,写几句诗,就是极好,极好的了。 诗人这样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此刻,身居苍苍茫茫的北国高原小镇,没有梅花不遗憾,没有茶,才是天大的遗憾呢! 原载于《读读写写》报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