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碧山堂”《柏氏宗谱》中内容 “柏”,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7位。据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柏姓人口总数约为41万,约占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总数的0.033%,在所有姓氏人口中列第213位。 扬州宝应辖区内的射阳湖及天平等地聚居着1.5万余名柏姓族人,他们的祖先自明洪武年间迁至此地后,便一直祖祖辈辈生活于此。昨日,宝应读者柏基湘通过“碧山堂”《柏氏宗谱》,向记者讲述了宝应柏氏一族的迁徙历程、“碧山堂”堂号的由来以及战争年代柏氏儿女不屈抗争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多源流姓氏 谱中记载源于柏皇氏 柏基湘告诉记者,柏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古老姓氏。关于柏姓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较为主流的说法是有三种源流,其一是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第二种源流依然与柏皇氏有关,但是是以国为姓。据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柏国,亦称柏子国,是周公旦赐封柏皇氏后裔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说的是在齐桓公霸业鼎盛时期,柏子国与江国、黄国、道国等小国与齐国十分和睦。直到春秋末期,柏子国为楚国所灭。国灭后,柏子国王族后代和国民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柏基湘说,第三个主流的说法是柏姓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我们‘碧山堂’《柏氏宗谱》中记载,我们属于柏皇氏的后裔,姓氏源于柏皇氏。至于是出自上面提到的源流一还是源流二,就无从考证了。”柏基湘接着说。 迁徙分布 明代从安徽迁至宝应 柏基湘说,宝应柏氏一族目前主要聚居在射阳湖、天平一带,人数约为1.5万。此外还有约2.5万的柏氏族人聚居在与宝应相邻的淮安金湖一带,这4万余人均为同宗,都是“碧山堂”柏氏。“谱中记载,我们宝应、金湖一带的柏氏始迁祖为再一、经、纶三公,他们是在明代洪武初年由安徽池州迁至宝应湖西柏家尖居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已经遍及周边的八九个县市。” 柏基湘给记者看的是正在重新编修的新谱,所有内容来自于1870年编修的老谱,而这本老谱目前珍藏于金湖的一位“碧山堂”柏氏族人家中。 至于“碧山堂”这个堂号的来历,柏基湘说,这源自于唐代晚期,四川夔州太守(都尉)柏贞节,其年轻睿智,聪敏好学,多次立下战功,受到皇帝的嘉奖封赏,守卫夔州要塞。“因其居于碧山,世人多称之为‘碧山学士’。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夔州时,柏贞节热情款待,二人情谊深远,遂结为异姓兄弟,柏贞节为长。杜甫还曾作诗《送柏大世兄》。柏贞节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便以‘碧山堂’堂号,沿用至今。” 英才辈出 投身革命被捕后英勇牺牲 柏基湘告诉记者,在战争年代,宝应“碧山堂”柏氏一族的族人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柏玉春烈士。“柏玉春1927年出生于宝应射阳湖射南村南洋组,18岁时参加革命工作,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负责税务工作,征集钱粮,支援前线。因其工作出色,后调入扬州行政公署工作,任扬州支库办事员,具体负责粮食工作。” “1948年6月,柏玉春前往泰州刁家铺开展征粮工作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用尽一切手段,希望能从柏玉春口中获取所征粮食的存放地以及地下党组织活动情况,但是柏玉春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闭口不言。这种情况下,敌人残忍地将他活剐致死。此时,柏玉春年仅21岁,家中的儿子刚刚一岁。”柏基湘说,这个年仅一岁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父亲。 “我爷爷牺牲后,党组织设法将他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于射南村柏家敦。解放后,地方政府修建了天平烈士陵园,爷爷的英骨也迁于烈士陵园之内。”柏基湘说,宝应“碧山堂”柏氏一族里像爷爷这样为革命献身的人还有很多。 家风家训 提倡勤俭持家和善待人 柏基湘称,柏氏一族祖训中提倡勤俭持家。“祖训中引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来教导我们后世子孙当牢记勤俭节约。我记得儿时在家中吃饭,碗中不得剩余一粒米饭。家中所有人的衣服,无不是一个补丁接着一个补丁,这些都是祖辈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体现。” “另外就是要和善待人,祖先称‘衣食须崇俭素,言行务宜端正’,‘接待乡里务持和平,不得仗势凌逼’,从我记事起,我就从来没有见过父母亲与任何人发生过争吵,他们待人总是满脸笑容。乡里乡亲遇到困难,父母亲总是会伸出援手,帮助别人。我们柏氏一族的其他族人也是如此,所以周围的人提起我们柏氏一族,总是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我想这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线索征集 本报开辟《家谱故事》专栏,讲述姓氏的来龙去脉及传承至今的家风。现面向市民征集家谱,如果你家中藏有完整的家谱,请致电96496、13665258422,或扫描二维码关注“家谱故事”公众号,向本报提供你身边的家谱信息。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