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吃过哪些糖 何平 快过年了,小时候过年,除了能穿新衣服,吃更多大鱼大肉,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一个享受,就是能有许多的糖吃了。现在的小孩子不缺糖吃,我们小时候,糖真的是一种特别具有吸引力的诱惑。 想起来,我们吃过的糖还不少呢,而有些现在几乎都难以见到了。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可能收集过糖纸,就是包糖的纸,有玻璃纸的,有涂腊纸的,五颜六色的很好看。不同的糖包装的糖纸也是不同的。 那时糖的种类有水果糖,其实是一种硬糖,是比较普通的,最便宜的只有一分钱一块。几十年前宝应的糕点厂就生产这种糖,宝应人叫“小糖”,颜色黑魆魆的,有时还有点苦,但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不是容易买到的。我的一些同学在寒暑假都会到糕点厂去勤工俭学,包小糖。那可是一桩美差,不但可以挣点钱,还可以偷吃,据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准吃不准带,下了工要检查口袋的。一度时期,因缺乏硬币找钱,似乎就用这种小糖代替硬币,商店里没零钱,就找给你几块小糖。 这种小糖也是很精贵的,同学间给一颗糖就是很深的友谊了。我们还经常恶作剧,把糖吃了,用糖纸包一块小石头,给同学吃,还嘱咐一句:“别让人看见,只剩这一块了。”那同学跑到没人处,剥开糖纸就往嘴里扔,差点儿把牙咯下来,我们就哈哈大笑。 比较好吃的当然是上海产的。一种叫太妃糖,名字是从英文Toffee而来,它是糖加上奶油做的,有的加入了可可液、葡萄糖浆,比较柔软有韧性,在嘴里很有嚼头。还有的太妃糖是有软糖心的,更有风味。这种糖如果遇到温度较高是会溶化的。我那时有了好吃的糖,会藏在内衣口袋里,如果忘记了吃,几天后就化了,粘在衣服上了,可还是要从衣服上剥下来吃掉的。 另一种糖叫牛轧糖,比太妃糖更软一些,以蛋白制成的白色牛轧糖,还有加入花生仁的,叫花生牛轧糖,还有一层薄薄的几乎透明的糯米纸包着,为的是不黏手,这层纸是可以吃的。这是比较高级的糖了,很好吃。那时我家上海的亲戚会不时寄一些给我们,尤其是我患上了黄疸性肝炎以后,可能他们家的很大一部分的糖票(那时买糖是要票的)都用来买给我们了。 更软的是一种饴糖,是淀粉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又称饧、胶饴。这种糖很有黏性,虽然容易嚼,但极易粘在牙齿上。山东的高粱饴、扬州的绿豆饴都很出名。我八十年代出差火车经过济南,我都会从站台的售货车上买上几盒带回家。 我们上小学时,在学校门口有卖麦芽糖的。在一块木板上做成像一块大饼样的糖饼,你去买,卖糖的就用一把刀切开,然后用另一把刀笃笃几下敲开,因为那糖连得很紧,很难分开的。北方人过年前祭灶时就把麦芽糖做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传说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这就是所谓“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到了过年,吃的糖就更多了。有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都是用蔗糖熬成液体糊状,分别放入炒熟的原料,做成一大块,等冷却后用快刀切成小块。炒米糖放入姜汁,有特殊的味道,芝麻糖是黑色的,花生糖是黄色的,我最喜欢吃花生糖,喜欢又香又脆又甜的味道。 宝应的邻县高邮还有一种特殊的糖,叫董糖。其实是一种酥糖,所以说是高邮明代永乐年间进士董璘创制,这种酥糖不用咀嚼,不粘牙,香酥可口,不腻人。我到出版社工作后出差去高邮,总会带回一些董糖,挺好吃的。现在因为甜东西都不敢吃了,已经与其久违了。 不过,要说最好吃的糖,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白兔奶糖。”尤其是七十年代,虽然人们已经从困难时期走了出来,但仍然缺吃少穿,对高档的食品十分向往。大白兔奶糖以其奶味纯正、奶香浓郁、口感醇厚、弹性十足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我去世的妻子史萍就是一个标准的“兔粉”。她刚参加工作时,工资的首要消费就是大白兔糖,直到本世纪初,我家里都会买些大白兔奶糖,以备她的不时之需。 到了上世纪末,吃糖的紧张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一些更新的品种出现了,一个是口香糖成为了时尚,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些昙花一现的,比如跳跳糖。这是一种十分有娱乐性质的休闲食品。本来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可我这人喜欢新鲜,也去买来尝尝。糖放在嘴里,立刻劈劈啪啪在嘴里跳起来,在舌头表面和上颚之间撞击着,还有点麻麻的感觉,真是刺激。但只风行了一段时间也就慢慢不流行了。 还有一种糖是很另类的,就是酒心巧克力。高浓度的曲酒,加上糖浆的甘甜和巧克力的脂香,这种“醇、甜、香”的特殊口感正中我下怀,我有时会一口气吃上两三粒。 但现在,上面这些所有的糖随着我体重的不断增加都与我隔膜了,疏远了,不再接触了。我到国外旅游,发现他们喝咖啡时,会加入一种代糖(Sugar substitute),实际上是一种甜味剂,既使食物有“甜”的味道,又不摄入任何一丁点糖的成分,我现在在烧菜时,经常使用的就是这种“代糖”。这种代糖与我们小时候吃的糖精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冰棒、冷饮、糕点很多都是用糖精做的,糖精不仅甜味不正,而且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糖的感觉都是美好的,要不然怎么将糖的味道甜蜜用来形容爱情、幸福?对糖的喜爱对甜的追求也是不变的,即使在糖尿病日益增多的今天,还是有许多人对糖充满了热爱,人是离不开的糖的,只是,像一切人需要的东西一样,不过分就行。 想起了这些关于糖的往事,真有点儿甜滋滋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作者:何平;胜宝应真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