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经: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文/王强;图/吴琴芳 朱氏十二世、著名学者乔莱之婿——朱经先生是一位悲天悯人、胞民于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酷似唐代诗人杜甫,同情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早在三百年前,清代诗家就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著名诗人陶澂赞之曰“能以选体为宗,参诸三唐,时出入眉山、剑南诸大家”;①状元、诗人王式丹称他为“天才淡逸”“关情桑梓,切念田庐”。②诗人的代表作《湖啸叹》《堤决叹》《移家叹》《就食叹》《筑堤叹》以及《地震行》《缫丝行》③等,深刻地反映了清初兵燹、天灾、人祸带给普通民众的深重灾难,抒发了诗人情系桑梓、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与诗人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后人称他为继杜甫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 诗人生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终年四十五岁,其一生饱经沧桑忧患,亲闻目睹了家乡数十次水灾、大疫、旱灾、蝗灾、地震等。据《宝应县志》记载,仅康熙七年至康熙十三年,宝应一邑就连续发生八次水灾,清水潭决口四次。 “康熙十五年五月,清水潭复决,高邮、江都东堤凡决数十处,汪洋六百里,水及民屋檐,民系舟屋角,穿屋为穴,出入其中。耕牛无托足地,白金五钱易一牛,被灾之惨,是年为最。” “二十四年大水,田庐尽没。三十六年大水。七月禾将登而大雨骤至,界首子婴堤溃。”④ 面对如此频仍的灾害,朱经先生用他的如椽巨笔,在他作的《湖啸叹》《堤决叹》《移家叹》《就食叹》《筑堤叹》中真实而详尽的记载了当时百姓遭受苦难的悲惨情景。“书以告当途,留之备纪异”“我欲叩玉龙,玉龙惭耳聋”……诗人描绘的一这幕幕灾难场景,让今天的我们同样感到震撼和难受。灾难发生在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只见狂风夹挟着暴雨,如“九峡喷涛、万弩攒锋”“纵目皆水天,决堤掩不备”“回顾妻与子,离散不得视”“老弱力不胜,先期饱魑魅”;洪水肆虐,顷刻间,田园淹没,家破人亡。 “淮湖浸溔淼,澎湃西复东”“西畴已尽没,东亩今再空”“昨夜秋水涨,几化釜中鱼”。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洪灾,百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诗人情动于衷,发出“造物胡不仁,嗜杀诚何意”的呼号。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在这“寒来采木叶,饥来餐蒿蓬”,“木叶身难衣,蒿蓬肠难充”的境况下,穷苦百姓还要遭遇那些“张盖夜楚楚”的官吏、里正的“索米加搏执”“鞭扑如缚鼠”的痛苦,可怜“哀哀几黔黎,无地可托处”“不若返故乡,沉波得死所”…… 这一幕幕悲惨绝望的场景,既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诗人以他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通过凝重的诗笔,血泪的吟唱,把清初频繁的灾难、黎民沉重的租役、贪官恶吏的凶残、百姓的痛苦绝望,如镜头般一幅幅呈现出来,熔铸成一首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带有强烈政治倾向、反映出底层社会内容的“诗歌”,这样的作品在清初其他文人的诗歌中是不可多见的。 (二) 朱经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朱经先生生于“擒文之家”,其祖先以文学道义著称于世。先祖朱曰藩为宦二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祖父朱尔远笃行孝友,尤善济人,“宝应文庙兵燹以来,倾圯惨目,力新之”。父亲朱克简,官有隐德,“巡按福建,免杀戮者万余人。”⑤正是先人这种济国利民的醇正家风夯实了诗人学识风范的根基。 朱经先生少从家学,勤学不辍。“吾意无所适,日夕在书史”,⑥“寒窗余槛白,犹印读书声”。⑦年青时,诗人就闻名乡里,其著名的《惜日》五言诗,被著名学者沈德潜编入《清诗别裁集》,并评之曰:“吾辈读之,几欲通身汗下”。其诗云:“江河日流注,难挽东逝波。羲和日奔驰,难回鲁阳戈。终日但饱食,冉冉岁月过。此后悔失时,荒耄无如何。浮游水上萍,奄忽霜馀莎。勉旃复勉旃!慎无悲蹉跎。”《责己》诗云:“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赴善登崇山,寡过扫尘积。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责人不肯恕,责己每自匿。愿言砥廉隅,此身敢虚掷”,诗人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砥砺品节。 朱经先生和许多杰出诗人一样,命运多舛。尽管一辈子饱读史书,志存高远,然终其一生却“屡困南闱”,最后一次赴顺天乡试,又因兄长朱约先生官晋州知州,调任该科考同考官,不得不循例回避。诗人遂弃举子业,终身不复应试,但诗人从小立下的鸿鹄之志,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他在《燕堂诗钞自序》中这样写道:“物不得其平则鸣,昌黎语也。每诵此语,不觉磊块之气填满胸膈,良可悲已夫!”“嗟夫,物不能鸣,余复以未善鸣辞物之不平也”“于是,寓于目,适于口,感于情,则皆于鸣焉……” 这段话道出了诗人写诗的宗旨,这就是为“不平之物鸣不平”。自此,诗人一发而不可收拾,《燕堂诗钞》《燕堂赋稿》《兖东集》《小红词集》,一首首感人至深、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现实主义诗歌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朱经先生为家乡精心制作的长赋《闵乡赋》。康熙四十年二月,诗人以其报国无门的赤诚之心,饱蘸深情地写下了“关情桑梓,切念田庐”的鸿篇巨作《闵乡赋》,为家乡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诗人在《序言》中首先写道:“宝应虽弹丸邑,余祖宗丘墓之乡也。镜今鉴古,情郁郁于中,援笔赋之,庶采风者观览焉。”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该赋从建置沿革开始,把家乡的地理、人物、风俗、人情如诗画般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理想的《家乡清明上河图》: 上元三年,改元宝应……上帝之命,县亦名之……山无嶱嵑,岭鲜岧荛……纵有云山之西驰,箕山之东走……西则清水洒火、白马氾光、白水赤水、金钗羡塘、济河津湖、阴隲衡阳、白龙渔池、三里蒲塘,容天盱之浩瀚,受洪泽之汪洋。东则广洋射阳、博支黄昏、獐狮蚬墟、关车火盆、凌谿海陵、界淘瓦沟、宋泾成子、望直闾丘、三里七里、沈垛芦洲,据兴、盐之上口,委淮、黄之下流…… 最后,诗人向当途(政)者发出无声的控诉: 曾几何时兮,行路难未能堪此兮,泪漫漫;愤天吴之汤汤兮,恨浊流之潺潺;何里闬之萧条兮,谁痛斯人之痌瘝?鉴往事之纷纷兮,不无悲夫……⑧ 该赋优美典雅、对仗工整,激情奔放、脍炙人口。全文六千余字,一气呵成。 诗人的好友、康熙状元王式丹在其《闵乡赋序》中赞道:“恭亭手无寸柄,而忧切泽鸿,忧之不已,发而为言,则此篇非只铺张华藻之言,殆亦敷陈疾苦之作也。”⑨ 是序道出了诗人的动机和心声。除《闵乡赋》外,诗人还写有《射阳湖赋》《荷花赋》《盐赋》《暮春赋》《别雁赋》《曲水流觞赋》等,因篇幅所限,不复赘言。 朱经先生一介书生,报国无门。但他留下的诗歌,却充满着对祖国的忠诚,对家乡的热爱,对民生的忧戚。我相信,家乡人民是不会忘记这位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现实主义诗人的。 ①见《燕堂诗钞陶澂序》。 ②见《燕堂诗钞闵乡赋序》。 ③④⑤见《康熙宝应志》《道光续修宝应志》。 ⑥⑦见《燕堂诗钞》《叙意》《园居》诗。 ⑧⑨以上均见《燕堂诗钞》。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1月号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