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中的人生雅趣 张光茫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梁实秋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他专心致志描写人性,笔下流露着气节、性情和理性,圆融通透又睿智雅趣。这本新书《我把活着欢喜过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他写喝茶、散步、旅行,写男人的自私、女人的善变、中年的通透,至情至性,圆融开阔。他以对生活的敬重为核心,记录睿智中的人生雅趣。 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本书聚集了梁实秋此生的全部生活智慧,精心辑录44篇散文,分为“寂寞是一种清福”、“槐园梦忆”、“心守一事去生活”、“把快乐种在心里”、“生活本身即是艺术”、“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等六辑。书中,从喝茶散步,到读书写字,有时天时地理,有时世俗人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露出活着的欢喜和平实,以及一种温暖的情味。 梁实秋有一种温和敦厚的的处世哲学。他说鲁迅偏激负气,周作人冷漠孤傲,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康之家坠入了困顿”的生活境遇。他出生在经商的文人之家,父亲爱书成癖,治学严谨。母亲温婉宽厚,对待下人也很和气。他没有经济上的窘迫,完全可以专注于诗书之类的风雅之事,充分享受生活,发掘生活的细节之美。长此以往,他有后来的性格是很自然的事。他对什么都能看的下,对什么都能放得下,眼里能容沙子。他追求的是一种温柔敦厚,宽厚中庸的态度,而这也影响了他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与梁思成、闻一多、老舍等人交好,也曾在笔下八卦过梁思成夫妇恋爱时徐志摩被禁止打扰的趣事;也曾和鲁迅先生因观念不同有过骂仗,下笔犀利的鲁迅先生自然把梁实秋骂得狗血淋头,梁实秋也曾暗讽先生生理变态。不过说到底,这二人都只是观念之争,一个是大节无亏,做到了独善其身的隐士;一个是舌战八方,为国呐喊的斗士。在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推动性上,梁实秋固然是不如鲁迅先生,但他同样是个充满爱国情怀,无愧于国的人物。 在梁实秋的笔下,外界虽兵荒马乱,身处小小斗室,依旧自得其乐。谈谈这谈谈那,聊聊美食侃侃大山,时不时透出几分幽默,几缕乡愁。书中的文章大抵都是在那个“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却别有一番可爱的雅舍中所著的。在这里,他观察胖人的脾气与心思,比较各国各地人的吃相,讲关于签字的趣闻,调侃暴发户,喝萝卜汤中得出启示……他的风趣是很自然的,是在于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的表达和跳跃的思想中的。他视角精锐,总能发现日常平庸中的趣味,津津乐道,论断精辟。 梁实秋的文字看似平淡、啰嗦,但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他曾说家中大门上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若去掉“久”“长”,“这意思更好,只求忠厚宅心,儒雅为业,至于是否泽远流长久不必问。”这能看出他的生活态度,“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物都是他极其用心的审美对象,但是当一切都在岁月的侵蚀中消逝时,他也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加一个花园”,很能体现他饮食男女的人生观,生活本身也是生活的重点,至于生活的内容只是生活的点缀。 读梁实秋的文章,则如同于三两好友秉烛夜谈,或直抒胸臆,或诙谐幽默,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亲切,愉快,从生活琐屑处入手,却又显出大智若愚的智慧。而这一切皆来自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处处留心。常说写散文的人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心思,充沛的情感,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对语言精确概括,大概梁实秋都占尽了吧! 原载于《读读写写》报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