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人物旧事之王石秋 王进 邑人王石秋是百度不到的,我试过,无论输入安宜王石秋,还是输入画家王石秋,都找不到。虽说同时代,可在宝应画家当中,相对于王石桥和王沂泉,他的名气要小许多,这,当然有原因。文革,或者文革后期,四类分子这个词,可不是什么好名称,尽管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是哪四类。也由于这个原因,王石秋一生都是灰溜溜的,一直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七十年代我认识王石秋,可不是因为他是四类分子,而是他会画画。那个时候,我对所有会写字画画的人,都充满了好奇,甚至有点崇拜,以至于那个年代宝应城里的所有写字画画的人,都跟我有过或多或少的交集,当然,我是指比我年纪大的,有的甚至比我大很多,我小时候就不喜欢跟比我小的人玩。 这幅画的上款周青,是我外公,我外公这个人,影响了我们这个家族所有的人,尤其是我。也搞不清他官有多大,反正是住别墅的,文革他倒霉时,下放到邵伯中学做校长,工资好像依旧很高,136还是147元,我记不住了。我记住的是外公喜欢字画,喜欢文人,当然,他这种喜欢并不是一味,他只喜欢他喜欢的,他有他自己的标准。七八十年代,我外公在江都工作,并不常到宝应,可依然跟宝应的一帮画画的人,玩的火热,而且对每个人都尊敬有加,印象深的是,每次来宝应,总带许多宣纸,整刀整刀的送给那些潦倒的画家们。其实,我现在想想,我外公对字画的认识,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高的,《书谱》可以大段的背诵,跟当时的无锡篆刻名家高石农一起亦相谈甚欢,外公小客厅挂的一幅对联就是出自高之手,我到现在都记得,写的是大篆,内容是鲁迅名句:横眉泠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南京的魏紫熙宋文治,都在我外公家画过画,记得批林批孔的时候,我外公办公室的桌上,始终有一套线装的《四书五经》放着,那时候,我会笑他是大儒。 我是通过我外公认识王石秋的,我隐隐约约知道王石秋会画一种叫“博古”的画,就是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再加上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多为岁供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那时候我不懂,感觉此类画是“做”出来的。可我外公不以为然,二人时常在一起,我现在想起来,当时他们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并不是字画,而是平平仄仄,一东二冬的诗词格律。 王石秋画博古应是他专长最爱,博古之余,也画些花鸟,偷偷去卖,那个时候,卖画是不被人瞧得起的,更何况还戴着个四类分子的帽子。其实,他的花鸟画能看得出他在学新罗山人,下笔亦能生动多姿,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都还得宜,能具鲜嫩不腻,空灵骀宕之味,说到淡彩,事实上是那个时候,没有颜料可用,所用也不一定是国画颜料,水粉,水彩,广告色,有什么就用什么,我见过他把红纸用水泡开,当红色颜料来用的。 我收有王石秋春夏秋冬四屏花鸟,然而,喜欢的却是这幅芦雁,大有边颐公之韵,用笔用墨皆合法,画面疏密得当,造型也准确,最喜欢的原因,当然是此画的寓意,清远而又孤零。忽而想起石秋老画室里那幅联来:浅水半篙荷叶出,深芦一带水禽鸣。 有词曰:自笑鲰生,五十年来,究竟何如?只诗囊画箧,客装萧瑟;瘦驴疲马,道路驰驱。大海长江,惊风骇浪,冒险轻身廿载余。真奇事,却公然不死,归到田庐。苇间老屋堪娱,纵三径全荒手自锄。爱纸窗木榻,平临水曲;豆棚瓜架,紧靠山厨。卖画闲钱,都充酒价,词客骚人日过余。余何望,尽余年颓放,牛马凭呼。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7年10月号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