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瞻磨子口孙荫庭故居

2018-5-2 09:53| 热度:13156 ℃ |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一个周日的上午,我来到县城磨子口孙荫庭故居。磨子口,地处城北,西与北门外大街百岁坊相接。过去因这一带磨坊较多,故称磨子口。磨子口7号是慈善家孙荫庭故居。进了这条巷子,一路走去几乎没碰到人,两边的住房都比较旧,门大都关着, ...
  瞻磨子口孙荫庭故居
  文图/陈洁
  中华慈善是中国宝贵文化资源之一,也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慈善情怀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积德行善”一直被誉为美德和良好行为规范。
  提起大慈善家,人们往往会想到享誉海外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和鼎鼎有名的世界巨富洛克菲勒先生,却鲜有人知道我们大宝应在民国时期也曾有一位大慈善家以仁爱之心赈济一方,声名远播呢。
  一个周日的上午,我来到县城磨子口孙荫庭故居。

  磨子口,地处城北,西与北门外大街百岁坊相接。过去因这一带磨坊较多,故称磨子口。磨子口7号是慈善家孙荫庭故居。进了这条巷子,一路走去几乎没碰到人,两边的住房都比较旧,门大都关着,主人大概都外出了,有一家的围墙里长了一棵泡桐,硕大的树叶活泼泼挂了一树。越往西走,门牌号愈小,到了巷子的7号,便是孙荫庭故居。
  孙荫庭故居坐北朝南,属晚清建筑风格,灰瓦白墙、砖混结构的平顶建筑,兼有徽派建筑和江南民居的特色,端正而清雅。屋顶上瓦片整整齐齐,门楼上装饰着精致的雕花。共有房屋16间,门厅3间,占地470平方米,主体部分的原貌保存完好,格局大方,轩敞明亮。红色的清式大门,门楣上镌刻有“孙荫庭故居”五个金字。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刻有“宝应慈善纪念馆”和“孙荫庭故居”的石碑标记。走进去,照壁正中一幅书法遒劲的“慈”字圆形砖雕实为点睛之笔。穿过一条过道便来到天井,孙先生旧居的主体部分。房屋门窗均采用江南式的玻璃格栅,布局既简明又雅致。天井不大不小,小巧的照壁上雕刻有一个端端正正的“善”字,合起来恰为“慈善”二字。院落里还保留着旧时的井台,井口上长满青苔。天井的南侧是一道小小的院墙,旁有一座假山。庭院北角种植了一株桂花,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可见原主人谦逊端庄的性格。正厅大门两边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慈同运水千秋济,下联为:善与东海万古清。中间是厅堂,正面墙上悬挂着“万流景仰”四个字的匾额,正中是孙先生的青铜半身像,面貌儒雅,神态慈祥,饱蕴悲悯苍生的大情怀。左右两侧是展厅,设置了反映孙先生家世、生平事迹的展板多幅,并附有照片,史料翔实,文情并茂。一边研读,一边思索,不禁被带回到民国年代。
  孙荫庭(1890—1936),宝应县城人,幼年即才华出众,深得师长喜爱。少年时心怀壮志,把赈灾济民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民国期间在上海义赈会等机构任职,亲往浙江省宁海县古渡乡等地救灾多次。
  与宝应县城相距几百公里的浙江宁海县东南濒海的一座山峰上,有一庙宇临海而立,庙里一尊塑像正襟危坐,面对浪涛拍击的海堤。浪花似人们的无限眷恋,声声呼唤着孙荫庭的名字。
  1928年8月31日,浙江省宁海县东南50公里处,飓风骤起,巨浪狂卷,奔涌的海潮像凶猛的怪兽般嚎叫着扑向古渡乡。眨眼间,村坝堤被冲倒,近2万亩农田和大多数房屋被冲垮,5000多村民流离失所。
  上海中国济生会闻悉后,即派孙荫庭赴宁海调查灾情,商议决定筹资重建海堤。1930年3月,孙荫庭肩负着还古渡百姓以生存环境的强烈愿望,重返古渡,组织民工,走上了修筑海堤的艰难的路途。
  工地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他辛苦劳作的身影,听到他调兵遣将、亮如洪钟的声音,甚至他还经常带头跳入洪水中……上海济生会的经费本来就不足,偏又遇到初筑海堤倒塌、毛屿土匪抢劫修堤钱款等众多磨难,使经费更是难以为继。此刻,孙荫庭毅然变卖家产资助海堤工程。寒来暑往整三载,终将海堤修成。5000多灾民得以重返家园。宁海百姓皆感孙公恩德,不仅将海堤定名为“济生堤”,更将孙公喻为“再生菩萨”。
  二十多年中,孙荫庭所得俸贴均纳入赈款之中,以致家道中落。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赈济之事,即使身体染病呕血也从未后退。他还曾与周恩来表哥陈式周在宝应创办育婴堂、收养孤儿寡母。
  1935年,孙荫庭帮家乡贷款复垦荒地,因条件限制未能如愿,贷款按期偿还无望,又闻济生堤倒塌的讹传,素守信义的孙荫庭深感愧负友朋,带着未酬的遗憾投身黄浦江。噩耗传至宁海、宝应两地,运河呜咽,大海悲声。
  为感谢孙公“再造之恩”,古渡乡民为之立庙塑像,数十年如一日祀奉。1992年元月孙荫庭百年诞辰之时,宁海县古渡乡干部和群众代表还专程来宝应向孙荫庭故居赠送匾额,上书:一生行善未为己,解囊助人济灾黎。别离故土抗水患,身先士卒筑海堤。古渡业绩垂千古,宁海留芳载县志。夫人生前秉公道,节衣缩食育后裔。
  孙荫庭先生以其清正的品德、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人们永远的怀念,海浪叩击海堤的回声久久伴着他圣洁的灵魂。
  走出孙荫庭故居,街道依旧。站在小石桥上,对岸房屋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深沉,悠悠远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慈善永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今天,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已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公益捐赠、志愿者群体纷纷崛起,其势正昌,中国慈善正在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壮美篇章。孙荫庭先生若泉下有知,当会感到欣慰。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3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