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戚家妇传说小考

2018-5-31 16:14| 热度:14176 ℃ |作者:何平|来源:胜宝应真|我要投稿

关于宝应戚家汪的介绍文章已经很多了,其来历是因为一位烈女因结婚当日丈夫暴死而以死殉节,也是没有异议的了,但对于这个传说的记载,各种文献却不十分一致。我查了一下历代县志和有关资料,现掇录如下:从时间上最早的应该是刻于隆庆三 ...

  戚家妇传说小考
  文/何平
  关于宝应戚家汪的介绍文章已经很多了,其来历是因为一位烈女因结婚当日丈夫暴死而以死殉节,也是没有异议的了,但对于这个传说的记载,各种文献却不十分一致。我查了一下历代县志和有关资料,现掇录如下:
  从时间上最早的应该是刻于隆庆三年(1569年)的《隆庆宝应县志》,在这之前的《嘉靖宝应县志略》(刻于嘉靖十七年(1538)),未有提及戚家妇。但不像后来的县志将其归入人物类的列女中,而是放在了《卷十·纪遗》中,文字也不多:
  戚家妇者,不知何代人。或甫入夫家,合巹礼未行而夫暴死。妇哭之,哀投门前汪水而死。留诗一首云:“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欢声方举哀声动,贺者才临吊者参。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只因未识儿夫面,空惹虚名到世间。”至今人称其汪为戚家汪云。
  这应该是关于戚家妇和她的那首诗的最早文字记载。后来编纂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列女二》(定稿于乾隆四年(1732年))中记载更简要了:
  又有戚家妇者,宝应人。甫合卺,而夫暴殁。妇哭之哀,投门外汪中死。后人名其死所为戚家汪云。
  这两段记载主要是交代了戚家汪的来历是曾经有戚家妇投水而死。
  到了清朝,记载开始详细丰富了,刻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宝应县志·卷十五·烈女》中云:
  戚家妇,相传为洪武时人,于归之夕,夫堕门外水死,女系诗衣带亦投水死。崇祯时文文肃询刘职方,永澄曰:“此必戚家妇也。”掘土果得碑,因募杜氏地建祠祀之。……附戚家妇诗:“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欢声未已哀声动,贺者才临吊者参。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从来不识儿夫面,空惹虚名到世间。”
  我们可以发现,这康熙志的文字与前面隆庆志有所不同了:
  其一,本来是“不知何代人”,这里变成了“相传为洪武时人”,不过毕竟是相传,不足为实据。而且洪武距隆庆一百许年,不应该说“不知何代人”,我以为是更早的年代。刘宝楠的《宝应图经》中提到他的父亲刘履恂所著“《秋槎杂记》云北宋人,未知孰是”,我觉得刘履恂应该是有根据的。
  其二,丈夫死的时间,前者是“合卺礼未行”,后者是“于归之夕”。合卺指的是古代婚礼的一个重要仪式,即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这个时间段比较精确,因为这是一个关键,喝了交杯酒,表示夫妇成为一体。而“于归之夕”则太含糊了,因为也可能已经喝过交杯酒了。我认为还是前者比较合乎情理。
  其三,丈夫如何而死,前者是“暴死”,并没有道明原因,是疾病还是意外伤害,不知;后者则明确了,“堕门外水死”。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妇人之死,也是投水,这种随夫而去的结局似乎更符合情理,但也增添了文学中的浪漫色彩,所以也更可能是附会的。至于为何落水,有人解释为送客所致,这未免有些想当然耳,到家后小解也有可能呀,醉后因大小解失足掉入河中或茅缸的都是会发生的事。还有因此而派生出宝应有新郎不送客的习俗,我先前是没听过的,可能有些孤陋寡闻吧。
  其四,诗句也略有不同。前者第三句“欢声方举”后面改成“欢声未已”,似乎后面改的更好一点,“方举”是刚一开始,好像不应该这么快,“未已”是还没结束,这样一段时间则更宽泛了。第七句“只因未识”改成了“从来不识”,我觉得前者比较委婉,后者有些生硬。当时也可能只是口口相传,所以有些稍许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也会掺杂进记录人的文字修养及爱好罢了。
  其五,增加了文震孟梦询刘永澄的情节。不过这其中有误,文中说“崇祯时文文肃询刘职方”,我查了一下,这两个人会面有记载的是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分别在苏州与无锡会过面,刘永澄去世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显然不可能活到崇祯年间。
  再后面的刻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二十·列女上》是这样记载的:
  烈女戚家妇,相传为洪武时人(或曰姓杜氏),于归之夕,夫堕门外水死,女即毁簪珥,洗铅粉,哭其夫,尽哀,系诗衣带间,曰:“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欢声未已哀声动,贺客才临吊客参。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一作闪闪)。从来未识儿夫面,空惹虚名到(一作在)世间。”投水以殉。某大夫为置碑,岁久沉于水。万历时文文肃震孟宿县邮署,梦一女告以城东北隅有碑及诗文。文肃询诸刘练江永澄,永澄曰:“此必戚家妇也。”于城东坳水际掘土果得碑,因募地建祠祀之。永澄题一联云:“诗同湘瑟千秋响,池与江潭万古清。”乔御史可聘亦制碑记。乾隆道光年间邑绅士修治其祠,春秋有司祭享不替。
  这是内容最丰富的了,与前面的又有所不同:
  一是增加了烈女的姓氏,说“或曰姓杜氏”。我有些疑惑,怎么反而过了一百多年,把烈女的娘家给考证出来了呢?我认为不确,但何以就说姓杜呢?怎么不姓张不姓李呢?其实康熙志上已经有一段文字,“掘土果得碑,因募杜氏地建祠祀之。”是募得杜氏之地建祠,也就是建祠的土地本来是杜家的,刘宝楠在《宝应图经》中指出,这块地是“请庠生杜时芳得隙地为祠而祀之”,地的主人有姓有名有身份,看来是比较准确的。所以,建祠之地的主人姓杜,可能就因而以讹传讹变成戚家妇是姓杜的了。
  二是关于文震孟询刘永澄的情节更丰富了。说是文震孟来宝应住在邮署时梦见一女云云,并增加了刘的题联。这无疑是一种文学的想象一烘托,借助名人增加了故事性与神秘的色彩,也契合了烈女精神不死的美好意愿。不过,这个版本把两人会面的时间改成了万历,纠正了前面的差错。
  三是诗句又有不同,虽然这其中已经标明了“一作”的不同版本,但这个版本还有与前面不同之处,就是第五句中的“贺者”与“吊者”改成了“贺客”与“吊客”,也许改动的人觉得“客”更文雅一些吧。但我觉得还是“者”为好,因为“吊客”除了可以解释成来凭吊的人,还有一些义项是指主有疾病哀泣等事的凶神,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问甚么撞着丧门,管甚么逢着吊客,怕甚么月值年灾,拚死在莺花寨。”另注“潸潸”一作“闪闪”,那连平仄都不对了。
  从县志记载内容的不断丰富,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对封建礼教的推崇也不断加重与增强,尤其是那个喜欢到处吟诗留字的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路经宝应时,写过一首关于戚家妇的诗,更是让这位几百年前的烈女声名日隆。乾隆诗曰:
  未睹妇面继夫之,非此寻常烈女行。
  白发尚且贪晚景,青春岂肯弃红妆?
  魂游地府乾坤大,骨葬山头草木香。
  朕泪从未轻易落,只为千秋立纲常。
  诗的最后一句是宣传戚家妇的关键,为的是“千秋立纲常”,三纲五常,原是不顾百姓死活的。
  至于现在应不应该宣传戚家妇的以死殉节的精神,或者以皇帝题诗为典而炫耀,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虽然弘扬所谓传统文化是当下时髦之举,但传统里也有糟粕,有反人性不人道的地方。不过,在原是戚家汪的纵棹园内修个诸如戚汪阁之类的建筑,把这件关于戚家妇的事告诉后代,也是一件有益之举。
  尊重生命,尊重每个人生活的权利,才是今天我们从戚家妇的传说中汲取的应有之义。
  (文首图片为《道光重修宝应县志》中书院图,其中有戚家妇祠)来源:胜宝应真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