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话中的某些语汇与满语有渊源吗 文/何平 我有一次去东北,听朋友说话中有“佯大而正”一词,很诧异,这应该是宝应话中常用的一个词呀,就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朋友告诉我,佯大而正就是看上去还很正经认真,实际上是不认真、迷迷糊糊的、漫不经心的、满不在乎的。我说,宝应话中的意思也是这样的,那究竟应该怎么写这四个字呢?朋友说,实际这个词是来自满语,所以也不知道汉字写哪几个字好。她是满族人,应该说得有一定道理。 赵征溶先生编注的《宝应方言词语汇释》收录了这个词,写作“佯大二怔”。网上也有人写做“佯愣二怔”。 我是这样认为的:这四个字中,“佯”是一个重要的词素,有假装、虚头八脑、不颠不实的意思;而“大”实际上是一个助词,和“了”用法差不多,或者就是“的”的轻声(那个佯愣二怔,可能就是某些地方说的佯了二怔);下面两个字写成“二怔”亦无不可,表示有点傻愣的样子,但宝应话中的这个意思并不在强调反应迟钝,而是注重漫不经心、不认真其事,故似乎写成“而正”比较好。我倾向于这四个字是“佯大而正”,就是似乎是正经样子,实际上是不认真不在乎的。 不过,如果真是语源是满语,那就可能是一种音译的转化,我们方言就很难确定对应文字的意义了。 宝应话中还有一个词是“嗯哪”,这个词的意思是应答之语,表示同意。而且可以因为语气不同,表示意思的感情程度也不同。试比较: 问:吃过饭再出去,听到了? 答:嗯哪。 一种平和地表示,即同意,没问题。 问:吃过饭再出去,听到了? 答:嗯——哪! 这就表示有点厌烦了,嫌啰嗦了。 这个“嗯哪”及用法在东北话中也很普遍,东北人说这也是来自满语。 有研究者认为,“嗯哪”源自女真语(满语)“一那”(I—NA),意思为“是”,清代满语口语读作音“依努”或“音诺”。满文写作I—NU。元音高化是语言发展史中的普遍特征。由低元音A高化成高元音U,正典型体现了这一点。东北话中之“嗯哪”,可以认为是口语中首音节重读元音I受其后的辅音N之影响而发生逆同化增音的结果。 宝应话中的这两个词是比较典型的,可能周边地区使用的并不多,而在宝应是很常用的,即使周边地区也有使用,但从东北到江淮之间相隔甚远,中间地带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似乎都没有这样的说法。而在南宋时期,宝应所处的江淮地区是宋金拉锯战的战场,百余年间战火不断,所谓“烽火扬州路”。这期间有许多北方移民来楚州与扬州。应该是那时大量的移民和外族入侵使得这一地区的方言产生一些异变,如果说有满语流入或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方言,也是有可能的。 宝应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与“佯大而正”意思接近,就是“嘻大若游”,意思也是不认真、不严肃,比较随便。这个词语还说成“嘻大若游江(读缸音)”,或“若游”两字连读为“流”成“嘻大流江”。是不是与满语有关,有待考证了。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