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8位。据2003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秦姓人口300余万,约占全国大陆地区人口的0.26%,在所有姓氏中排名第78位。其中,四川、河南、广西、江苏秦姓人口较为集中,约占全国秦姓人口的54%。 宝应有一支秦氏族人,据记载,他们的祖先于明末迁至此地,繁衍生息。昨天,市民秦世亮通过一本《秦氏家谱》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一族的来历和繁衍生息过程。 秦姓分别源于嬴姓和姬姓 宝应秦氏是秦始皇后裔 秦世亮告诉记者,秦姓有两个主要源流,分别源于嬴姓和姬姓。 “一是源于嬴姓,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的裔孙伯益后人、非子的封地于秦。秦始建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这一源流秦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二是源于姬姓,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其后人以邑为氏,称秦氏。” 秦世亮说,据家谱中记载,自己的家族因该是始于第一种,也就是秦始皇的后裔。 躲避兵祸明末迁至扬州 耕读传家桃李满天下 “据谱中称,我们的祖先原籍山西,明末之时战乱不断,祖先为躲避兵祸举家南下,一直来到宝应,当时见此地民风淳朴、土地肥沃,便定居下来。其后的数百年间,家族不断壮大,族人也因各种原因散落各地,如今只有我们这一支数十人还留在当地。” 秦世亮说,秦氏一族迁来宝应后,一直是耕读传家。“我们家族数百年来都维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族中子弟年幼时便会进入家族学堂读书,读出一点成绩的便继续读书,读不出来的就种田。据家谱记载,我们家族数百年来没出过状元、进士等大人物,不过就算这样,祖先依然认为后世子孙读书能治愚,读书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修养、有学养的人,纸墨笔砚,书香不断,薪火相传,不辜负祖上希望。” “我们家族在当地有名的,是先生出的多,也就是现在的教师。就拿周边乡亲来说,很多人是我们家长辈教出来的学生。”秦世亮笑着说,“据说,从清代开始,我们家族便有了在当地教化乡里的传统,那时很多族人读书考功名没能考上,就在当地私塾教书,后来教书的人越来越多,基本每个大家族的私塾里都有秦氏一族的教书先生。现在看来,应该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家族传家宝:孝、德、勤俭 幼时因碗中剩米粒曾被责骂 秦世亮说,自己家族的传家宝就是孝、德和勤俭。 “一是孝,不仅是我们家族,相信几乎所有家庭都非常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天,不孝之人天理难容。我们家族的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个道理就是要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做人之根本,你可以读书不好、可以没有才华,但却不可以不孝,这是做人的根本。” “二是德,这是做人的立足之本。我们家族出了很多先生,在过去,能成为先生,除了要有学问之外,能做好道德表率也是重要因素。这个道德包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只有先生自身德行过硬,才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所以,‘德’这个字在我们家族已深入人心。” “三是勤俭,这是家族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再富裕的家庭,如果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不会传承很多代。我们祖先一直告诫子孙要勤俭持家。家族中的每家每户每个人都有打补丁的衣服,家中孩子多的,都是老大衣服小了给后面的孩子穿。家中做饭也是刚刚够吃,我记得小时候因碗中剩下米粒而被父亲责骂,这些细节都是勤俭持家的体现,也是我们家族传承数百年的根本。”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