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窗,在回廊上编织着云锦; 翠鸟,从树林间送来了喜讯; 多少游人把你热切地盼望—— 呵,莫愁女又回到了莫愁湖滨! …… 改革开放第二年的1979年,南京著名诗人冯亦同在游览莫愁湖时,面对重新雕刻的莫愁女雕像有感而发,欣然吟出36行诗歌《莫愁女》。回想起39年前创作的这首诗歌,已生华发的他至今依然激动,当着记者的面,情不自禁脱口吟诵…… “文革”开始,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 1941年10月16日,宝应县柳堡,一个很有故事的乡村,冯家最小的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冯亦同。 冯亦同的父亲冯立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抗战期间,汪伪“教育部”曾有人捎信请冯立生回南京“教育部”编写教科书,他坚辞了,宁可在乡间挨饿,也不愿为汪伪政府粉饰太平。不久,积劳成疾的冯立生英年早逝。不足8岁的冯亦同,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扬州走完小学、中学的青葱岁月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进入大学后,他的文学梦开始绽蕾,诗歌《在宇宙的大街上》不久便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 大学毕业,冯亦同被分配到南京九中任教。白天,他为学生传道授业;夜晚则在灯下写作,先后发表不少诗歌作品。“文革”开始,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跟随学校,整体搬迁到八卦洲。“十年动乱,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感叹“无书可教”的冯亦同说。 也就在那段时间里,他和很多当地的教师、干部、知青、农民成了好友。他日后创作的最让人称道的《紫金花》、《台城柳》、《草根族诗抄》《狗尾草集》等,就是这一阶段的艺术感悟和情感积淀。 见到莫愁女雕像有感而发激情赋诗 “文革”结束后,冯亦同得到“解放”,先在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做教师。很快,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就被南京市文联看中,调到文联参与文学新人的培养和作家队伍的重建。当时,有一个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后改名青春文学院,冯亦同担任辅导部主任和诗歌班的班主任。 他个人的诗歌创作激情,经过10年禁锢后,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释放。他的诗集《紫金花》获得江苏省作协颁发的紫金山文学奖。 1979年夏天,冯亦同游览莫愁湖。在水院,当他看到重新雕刻、落成不久的莫愁女雕像时,立刻被眼前这尊发结高绾、面目含笑、体态婀娜、衣袂飘然的采桑女子震撼了。“她全身洋溢的阳光朝气,不正是我现在想要释放、想要表达的心情吗?!”回到家里,诗意满怀的冯亦同一气呵成,写下了歌颂改革开放的诗歌《莫愁女》,并于当年7月在《南京日报》公开发表。 为南京日报的勇气点赞 “这首诗,是从我的内心涌动出来的。十年浩劫,一代人的青春被耽误了,如今迎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能不放声歌唱吗?!”回想起当时的创作心情,冯亦同至今仍很激动。 “我当时创作的诗歌有40行,原标题是《题莫愁塑像》,见报时是36行,标题直接改为《莫愁女》。当年,《南京日报》还是4开小报,版面相当金贵。《南京日报》拿出这么大的版面,来刊登这首诗歌,十分难得。当时‘文革’的余毒还没有肃清,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很重。”冯亦同说,“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我要为《南京日报》的勇气点赞!” 当年,诗歌《莫愁女》的责任编辑,是著名诗人叶庆瑞先生。“我在南京日报社工作了几十年,最后也是从南京日报社退休的。在我的记忆里,《南京日报》在思想上一直比较开放,始终紧跟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当年接到冯亦同这首诗的投稿,报社总编得知后,当即拍板,同意刊发。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从我们南京开始的,作为南京地区有影响的主流媒体,当然不能落后……”回忆起当年编辑的这篇诗稿,年过七旬的叶庆瑞先生还与记者分享了当年版面编辑的一个小细节,“为了在版面上更加突出,我们还请美编画了个莫愁女的肖像画压题,突出这首诗的分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手拿在《南京日报》刊登的《莫愁女》的剪报,冯亦同情不自禁又吟诵起来: …… 谁说这是一座石雕的塑像, 祖国的春天赋予她永恒的生命—— 每一寸土地都将留下欢乐的足迹, 莫愁的日子呀,已经真正来临!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