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寻访宝应范沟村堂画习俗

2018-8-10 15:18| 热度:9276 ℃ |作者:王红霞|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在农村几乎都有家家挂堂画的习俗,每逢过年都要扯下旧的换上新的,堂画,顾名思义就是堂屋里的画,堂屋本来是指我国传统对称式布局房屋正中的一间,也就是客厅,一般人家都会在堂屋正中间挂上一幅画,题材有 ...

  寻访范沟村堂画习俗

  文图/本刊记者 王红霞

  “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在农村几乎都有家家挂堂画的习俗,每逢过年都要扯下旧的换上新的,堂画,顾名思义就是堂屋里的画,堂屋本来是指我国传统对称式布局房屋正中的一间,也就是客厅,一般人家都会在堂屋正中间挂上一幅画,题材有山水、迎客松、旭日、花卉、万里长城、老鹰、松鹤延年图、喜鹊腊梅图等,都是农村用来点缀美化、增加喜庆常见的堂画。

  堂画有的是在宣纸上作,有的是在墙壁上直接绘,纸上作画的,若稍有不慎,可以换张纸重新来作;若是在墙壁上作画的,有瑕疵,总不能再刷一遍墙,所以,这就要求绘画的人画技高超、心细如发。

  听闻谭炳才局长讲老家小官庄镇范沟村有过每家在墙上画堂画的习俗,在七、八十年代期间尤为盛行。

  为此笔者去范沟村寻访,看有没有侥幸存留的堂画。

  先到范沟村的北一片寻访了农户。问了两位在田头做农活的中年妇女,她们说这个村组没有堂画。又问了一位坐在院子里的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家,他说多少年前是兴过,那刻儿流行呢!现在不要想看到了,他老伴闻言过来说,靠村部那边以前是有个老爹爹画的好,好像已经过世了。

  于是笔者又找到范沟村的村支书王和,今年42岁的王支书从十七岁就到村里工作,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据他介绍,现在农村几乎没有人在墙上绘堂画了,手工家堂画费时耗力用脑筋,画草稿后用铅笔绘制一遍,再用毛笔描,需要描三四遍,打好整个底稿需要半个月,然后再按照”从上到下、由浅及深“的原则进行描绘,家堂画的每一笔都有讲究,一道工序也不能省,最小的要半个月,大的完工约两个月。手绘堂画一次虽说能管几年,但墙壁受潮,时间长了也会斑驳掉色,而印刷品堂画相对便宜很多,且每年都可换新。

  现在会这门老手艺的人几乎绝迹,因为创作家堂画与普通年画有很大不同,这其中融合了很多民间技艺,而且创作家堂画需要眼、手、脑同步协调,上年纪人的手、眼在很多时候都不听使唤,作品难免出现瑕疵,年纪大的无奈放弃了家堂画的创作,他们的子女没能承继下来,再说现在农村人的审美观点、经济条件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堂画的习俗仍在,只是不再有手绘堂画,多是装裱的卷轴字画、油画、还有紧跟流行趋势的绣品、彩喷等。

  他又遗憾的说,堂画老艺人陈玉珠的绘画技艺在村周边都是数一数二的,但他于去年冬天去世了。

  为寻墙壁堂画,笔者跟着村部的人又到范沟南一片的直东组谭炳才老家,在村庄小河北堤边见到几个老太太,有的在侍弄菜地、有的陪着唠嗑;河南边一户人家的老爹爹在做午饭,他们都说现在哪家还画这个,早过时了。村里都是老年人在住,有几户人家已经搬离数年,他们家子女在县城或大城市有了好前程,老宅虽无人居住,仍不愿舍弃。

  笔者带着些许失落的心情离开范沟村,为历史的印记没能留住而抱憾,但这个社会是一直在进步、改变的,旧时的习俗势必会被时尚的元素替换,因为谁也不能阻止一个新时代勇于前进的步伐。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6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