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陈萍 我的家乡是宝应县,苏中地区的一个小县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作为一名80后,应该是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时间,如今我们家乡的生活变化早已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心里由衷感叹我们祖国的伟大,让我们的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并即将迈进小康。即将中年的我,自打有记忆起,家乡一朝一夕的变化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儿时的记忆还历历在目…… 车子的记忆 儿时的我,生活在农村,从来没有见过汽车,那时候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已经算是小康了。那时家里很穷,但是父亲为了实现自行车梦,省吃俭用,最终花了十几元钱托亲戚买了一辆二手的“凤凰”牌“二八杠”自行车。 家里有了自行车,自然是很高兴,每次放学父亲都让我坐在自行车的大扛上接我回家。 有时候路上看到一个“放屁虫子”,高兴极了,我对爸爸说:“人家‘放屁虫子’可以自己跑,跑的又快,等我们有钱了,也买一个”,爸爸连忙笑着说:“好好好”。那时候在路上看见一辆摩托车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每当别人停下车来,都要跟小朋友们摸摸这、摸摸那,围着看个半天。 现在的我们,不用说摩托车了,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家乡的大街小巷停满了私家车。我国已成为汽车消费第一大国,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快捷。 名称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没有通电,晚上就用“罩子灯”,而点灯用的小棒子叫“洋火”,也就是火柴。当时我国生产力落后,连个火柴都生产不了,要靠外国进口,所以老一辈的人都叫“洋火”,还有铁丝叫“洋条”,铁钉叫“洋钉”,可见那时我们的国家很落后,好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生产不了。 现在的我们,再也不会叫出“洋火、洋条、洋钉”,不用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动车、火箭、飞船等高科技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振奋人心的“中国制造2025”也在加快实施。 道路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每天步行去上学,走的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那时没有石子路,更别说水泥路了。 一到下雨天,卷起裤角,赤着脚去上学,脚上踩的全是烂泥土,脚一踩上去就会陷入泥窝,想要再次抬腿迈步非得使劲不可。原本在晴天顶多20分钟就能到达的路程,在雨天竟要走过40分钟,乡村的土路给上学的我们带来了不便。 现在的我们,家乡道路硬质化改造已经实施,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早已变成了平直整洁的水泥路面,不仅村与村之间被宽阔的水泥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就连村庄里大大小小的小巷也都被水泥路完整地贯穿一体了。 身体的记忆 记得冬天里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拿两个“小爬爬”到门外晒太阳,要妈妈帮我抓“虱子”,妈妈就拿个篦子,把藏在头发里的“虱子”一个个梳出来,然后用两个大拇指一夹,“啪”的一声,虱子壮烈牺牲。 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就是治蛔虫。小时候吃生冷的东西,喝缸里的冷水,就常常会肚子疼。大人们会去买来治蛔虫的药,药是甜的,像个宝塔,我们都爱吃,于是给它起名叫“宝塔糖”。药见效后,蛔虫就不闹了,全都跑到茅坑里面了。 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虱子、蛔虫,家里的小朋友们更不知道什么是虱子、蛔虫。可见我们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越来越完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整洁,由卫生引起的一些普通的疾病,也得到了很好的预防。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愿景。相信我们宝应人民,也会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为建设“四个宝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宝应日报)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