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路,那人 文/陈美彬 我要说的是宝应的路还有路上的行人。 我第一次上宝应城是在1982年。那一年我16岁,考上了当时最为人羡慕的高邮师范,需要到县城接受体检。我在父亲的带领下,坐上了从家乡柳堡开往宝应的汽车。一路上我靠着窗户向外张望,快到县城时,心情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然而走下汽车迎接我的却是一阵风沙。改革开放初期的宝应城灰蒙蒙的,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物,马路上更是杂乱无章。它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美好。 工作后,因为要参加学历考试和业务进修,有时候也会来宝应。沿着叶挺路向前走到钟楼,街道渐渐热闹起来。汽车喇叭声、三轮车夫的铃铛声、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片嘈杂。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车来车去,毫无秩序可言。宝应的路颇让我有些失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宝应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叶挺路上柏油马路铺起来了,道路宽广了许多,十字路口也安装上了信号灯,然而秩序似乎还是那么混乱。我曾几次看见钟楼北面有几个小伙子在打群架,那汹汹的气势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2002年我调入宝应实验初中,每天都要沿着叶挺路来往于家庭与学校之间,我不再是匆匆过客,我成了县城的一份子,这路是否顺畅、秩序如何便有些牵挂于心了。 晨光熹微,我穿衣起身,洗漱之后步行在上班的路上。走到钟楼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我止住了脚步。正在这时,呼啦啦,身边猛然疾驰过几辆电动车,碰得我一个趔趄,差点跌倒在地。没等我站稳身子,身旁几个背书包的学生又溜了过去。因为有人带了头,大家便蜂拥着一起过了马路,任凭红灯倔强地闪烁个不停。叶挺路上这“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善呢?我期待着。 有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远远地看见钟楼十字路口聚集着一群人。走近一看,原来道路两边用尼龙绳拉起了警戒线,一个手执三角旗,嘴含口哨的路勤人员指着那试图溜过马路的小青年,大声吆喝着: “站住!红灯停,绿灯行!没看见红灯亮了吗?” 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我的邻居,姓周。原来在一家企业上班,现在做起了协管员。 我抬眼向四周看去,护栏上挂起了鲜红的宣传横幅:“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树立交通文明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嗯,是该整顿交通秩序了!正在我暗自感叹时,一个车夫骑着三轮车全然不顾老周的吆喝,硬是从身边闯了过去。原来对面有一个客人在向他招手。这一闯不要紧,呼啦啦,紧跟着又闯过去十几个,气得暴脾气的老周跺脚直骂: “他妈的,眼瞎了?什么素质!” “什么素质?你素质高,怎么还骂人啊?”一个中年人接过话头。 “骂人怎么啦?红灯亮了还闯,就该骂!” “红灯亮了不假,可是这两边又没有车辆要通过,干嘛不让人过去啊?” “是啊,有你这么死脑筋的吗?” “你这不是找麻烦吗?” 大家顿时七嘴八舌指责起老周来。 这时,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上前劝说道: “有话好好说!这位同志做得不错。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慢慢养成习惯就好了。” 大家见他说得在理,也就不吱声了。 过了几天,叶挺路上增加了不少手拿小红旗、面带笑容的执勤人员,老周也微笑着站在路边不住地劝导着行人;架着高音喇叭的警车来回行驶,不停播放着“珍爱生命,严守交规,做文明好市民”之类的警示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红灯停,绿灯行”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道路秩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十字路口执勤人员拉尼龙绳的现象便随之销声匿迹了。 那天在小区门口,我碰到了老周,他说他已经改行修电动车了。我说: “做协管员不好吗?为什么要改行修车呢?” 老周笑着说:“现在谁还闯红灯啊?大家素质高着呢!” 老周的话不假!如今,家乡人民不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物质红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精神文明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走在叶挺路上,可谓赏心悦目、心情舒畅:白田广场绿树红花,健身的人们翩翩起舞;道路两边高楼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满目;钟楼路口井然有序,文明礼让蔚然成风……宝应,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演绎着更加动人的辉煌篇章。 祝福你,我可爱的家乡!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