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据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范姓人口总数近470万人,约占中国大陆地区汉族人口总数的0.36%,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51位。 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大姓,与扬州有关的范姓名人不少,有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广陵人范慎;有明中期开凿康济河的倡议者、宝应人范韶;有明中期长寿老人、生年过百的宝应人范峒;有明晚期“宝应好人”范忠濂;有明末清初举案齐眉、隐居北湖的范荃夫妇等。 宝应氾水有一支范氏族人,他们的祖先自宋代起几经辗转迁徙后定居此地。昨天,“忠恕堂”范氏后人范其安通过一本《范氏宗谱》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家族的过往和数百年来的家风传承。 范姓属于以邑为姓 春秋时期晋国的世家之一 “范姓源于祁姓,属于以邑为姓,为晋国六卿之一。”范其安告诉记者,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今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593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世人又称其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范其安说,根据史料中记载,范氏的祖先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春秋时期的世家之一。 明代中叶迁至扬州 堂号源自北宋名臣范纯仁 提及自己家族的堂号“忠恕堂”,范其安说,这源自北宋名臣范纯仁。“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年间拜相,后累贬永州安置。宋徽宗登基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曾言:‘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我们的堂号‘忠恕’便源自于此。” “据记载,我们家族祖籍洛阳,后因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祖先大举南迁,一部分就迁至姑苏。到了明代中叶,我们这一支脉的始迁祖从姑苏迁到了扬州城,没过多久,因清兵攻城,我们的祖先再次从城内出逃,最终逃到了现在宝应氾水一带,定居于此,一直至今。”范其安说。 宝应范氏诗书传家 忠恕是为人处世基本准则 “我们家族中的子弟,自年幼时便要读书,祖宗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年幼时读书是一个学做人、明事理的过程,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了解先贤的思想精髓,明白他们的为人处世哲理,从小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范其安说,他们家族在当地一直是耕读世家,诗书传家,其间出过举人,但没有族中子弟考取过进士。他感觉家族中人与外界接触不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自闭的味道。“祖先为什么这么做?我也不清楚。” 范其安说,忠恕指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先祖言“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这两个字代表了范氏家族在为人处世上的根本。范文正公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作为范氏后人,理当将忠恕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宫鋆煜 文/图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