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人间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大早五点多钟天还没亮,宝应县西安丰镇集丰村豆腐卜页店的老胡和爱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这个点起床磨豆腐做卜页的活儿已经持续了31年。如今老胡已经五十多了。早已没有年轻时候的那股子劲儿,可是老胡不甘心,他还想把老祖宗留下这门手艺活儿传下去。 老胡原本是庄稼汉子,年轻的时候靠种地为生,可是过去自然条件恶劣,一碰到灾害荒年收成都养不活一家人,负气的老胡改行跟自己的外公学习磨豆腐做卜页,这不做不要紧,一做就停不下来,一做就做出个远近闻名的非遗传承人。如今他的豆腐卜页不仅卖给街头巷尾的村民,还专供县城几家饭店,一大早饭店老板就电话预定了明天的豆腐、卜页。老胡忙不过来,有时候来不及给客人做,也只能遗憾的推掉部分生意。老胡说,虽然现在科技进步了,做豆腐卜页的也开始机械化,但是手工做出来的跟机器做出来的口感就是不一样,虽然机器做出来的美观好看,尤其是卜页的边边角角经过机器刀片一切,一点毛料也没有,看着整齐舒服。可是好看归好看,毕竟是吃的东西,讲究的还是个安全,口感。这些年来他店里买豆腐卜页的人越来越多,就连一些五星级的大酒店也亲睐他家的豆腐卜页。老顾客们就冲着纯手工做出来的这种原汁原味儿。这个味儿吃在嘴里,化在心里,游走在血液里,带着豆香的淳朴,仿佛能激活细胞的记忆,自然的散发出无数美好回忆。浓浓的豆香使庄稼人有着甜甜的幸福感,发自内心的多了几分惬意与笑容。 我说:“老胡,你跟你爱人看着不显老,还挺年轻,是不是豆制品吃多了,起到美容的效果,怪不得书上说‘豆腐西施’唻,是不是就打这儿来的。”老胡哈哈大笑,这时候老胡的爱人拿着一根新买油条放在还冒着热气的卜页上两手一撮一卷,像擀面杖擀面那个手法,卜页就紧紧的裹着油条,老胡说:“这儿管这个叫黄鼠狼裹被单,你看像不像?”我端着手上仔细打量:“像,像,真像,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就是丰富。”老胡的爱人抄起铜勺在锅里盛了一碗豆浆,撒上点白糖,端给我。还没入口,豆浆的甘醇香味已经钻进了我的鼻孔,轻轻的抿上一口,回味无穷,这种感觉仿佛将我带回到童年,在年关腊月,十几个小孩蹦着跳着缠着大人们在豆腐坊喝豆浆、吃浆皮。然后美美的躺在暖洋洋的大锅旁,在稻草上撒欢打滚。 老胡忽然叹息一声:“哎,老了,老了。做不动了,年轻那活儿靠着这个手艺,把家里的楼房盖起来,现在确实体力跟不上了,总想着能有个接班人,把这个手艺传下去,可是这个太苦,年轻人没有愿意学这个的,又赚不到钱,没什么出路。”我端着豆浆小碗,和老胡面面相觑……“老胡,这个行业看着辛苦没出路,可是你别把他只看成一种手艺,这门手艺可是包含者劳苦大众的智慧,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瑰宝,它的精华不光是一碗豆浆,一张卜页,还饱含着我们安丰人的勤劳质朴、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现在是非遗传承人了,你担子更重,可不光是磨豆腐那么简单,你还肩负着教书匠的传承工作。”老胡笑了一下没说话,我知道,他的内心很矛盾,既想把这个非遗文化传下去,又不想年轻的一代吃苦受累。 临走时,老胡的爱人告诉我,在县城上班的儿子老喜欢往家跑,平时都懒得下厨房,最近老是攥着一把黄豆跟着老胡屁股后面问着磨豆腐的事,老两口觉得儿子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好像也是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儿子是想接班了。老两口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西安丰镇文体站 薛磊|宝应文化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