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剪淞亭下书声琅

2018-11-21 18:26| 热度:8231 ℃ |作者:朱树州|我要投稿

七十年代以前的老宝中大门朝西,门前一对石狮子,进大门不远往南一拐就到了剪淞亭。剪淞亭现在已经是纵棹园的景点之一,我们上高中的时候,这一大片地方都在宝中的校园之内。上高二时,我们的教室正紧傍在剪淞亭下。那时候我们经常跑上亭 ...

  剪淞亭下书声琅

  朱树州

  七十年代以前的老宝中大门朝西,门前一对石狮子,进大门不远往南一拐就到了剪淞亭。剪淞亭现在已经是纵棹园的景点之一,我们上高中的时候,这一大片地方都在宝中的校园之内。


宝应一景——剪淞亭

  上高二时,我们的教室正紧傍在剪淞亭下。那时候我们经常跑上亭子玩耍,有时候连课间的十五分钟也不放过。剪淞亭是宝中的制高点,站在剪淞亭上,宝中的远景近貌一览无余。剪淞亭上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我们在剪淞亭上或聊天、或读书、或远眺,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远大理想,低声吟诵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与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描述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约在1963年前后,我们65(1)班的陈允丰、陈书恒、成经武等同学,不知是谁发起,也不知是何动因,组织成立了一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这在当时,应当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举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潮”,研究《毛选》史的人,应当把这段情况记入史册。他们几个人经常在剪淞亭上活动。我有几次看到他们在亭子上,或读原著、或轻声讨论,十分严肃认真。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尚未退去,大部分人都在为温饱奔波,能考上宝中读高中的应该都是全县各乡镇的青年才俊。那时候,我们在饥饿的煎熬中克服一切困难,如饥似渴地探求知识的真谛。剪淞亭下经常可以听到手捧书本晨读的同学传来的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课余活动也很丰富多彩,李孝芳、冯景霞等同学参加了学校排演的话剧《年青一代》,受到广泛好评。65(2)班的体育实力更是让人刮目相看,他们班简直就是半个学校代表队,于仕成的一万米长跑县记录更是保持了好多年。在紧张的高考迎考时,我还在晚自习下课期间教大家唱歌,放松一下大家紧绷的神经。《红梅赞》、《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刚一面世,就被我们传唱起来。曹舜宝老师还亲自教我们唱《苏武牧羊》、《十送红军》等歌曲。至今我仍然记得《苏武牧羊》的悲壮曲调和催人泪下的那几句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说到剪淞亭,还有一事我印象深刻。当时高中语文教研组办了一份语文知识的油印小报,副刊名好像就叫《剪淞亭下》,平常除介绍一些语文知识以外,还不时印发一些学生写的文章。其中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班朱汝鑫同学与孙效诚、张寿康同学关于《玉皇赞巨变》的争论文章,曾被连篇累牍地刊登了好几期,其中的是非功过,谁对谁错我分不清,也不便评价,但那时间的学习风气和学生的钻研精神,由此可窥一斑。1983年,我在离开学校18年后,能以全县第二名,比录取线高出134分的成绩(数学得满分)考上电大,显然得益于宝中6年学习打下的良好基础所致。

  剪淞亭下还有一排黑板报长廊,有十块左右,每块不到2米,是那种木板上漆黑漆做成的。那是我们同学施展才华的地方。每期由一个班负责,从组稿到抄写、装饰。全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我们班曾负责过一期,全班同学几乎全发动起来,写的写、画的画忙了两三天才搞好。

  剪淞亭是老宝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见证了我们在宝中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年年岁岁,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来源:宝应中学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