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好人榜 安宜镇船闸村朱初林坚守乡村医生岗位43年,得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好评。谱写了一曲人生赞歌。 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朱初林今年67岁,他从1969年初中毕业回乡后,选择了当赤脚医生,他风雨无阻,不分昼夜,随喊随到,无私奉献,坚持为村民送医送药,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一干就是43年。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他朱医生。 七十年代,条件艰苦,朱医生没有固定的月薪,村里只是打点“工分”,医务室是流动的,即小队堂、电灌站或在家里,说是医务室其实看病、拿药、打针、消毒、出诊、护理病人,甚至于女人生孩子等都要找他。他身挎药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坚持走村串户,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他更是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 1971年7月下旬的一天晚上,突刮“龙卷风”,三引河处村民的住房被刮倒,不少村民被砸伤。朱医生忙碌了一天很累,刚回家休息,饭还未来得及吃,就接到通知,他二话未说,挎着药箱,打着伞,赤着脚,又陷又滑地走了几里路赶到现场,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中。抢救人员从废墟里扒出来的伤员有的胳膊断,有的腿伤,有的头破了,血、泥融合在一起,不堪忍睹,哭喊声令人心酸,朱医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治伤员。当时条件差,没有电灯,只是提着煤油“桅灯”,为伤员缝合伤口止血。根据朱医生的诊断:轻伤就地治疗,重的立即送往县医院,由于交通不便,只能用木船一槁一槁撑着把伤员一个一个地运到运河堤公路上,再运至县医院。天气热,蚊虫叮咬朱医生顾不得拍打,坚持抢救伤员,就这样一直忙到天亮没合眼,身边的人心疼地端来一碗粥让他吃了,休息了一回,他又坚持抢救伤员,一连干了几天,在这次救灾中,经他抢救过的村民有几十人,因此村民感激地拉着朱医生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医生。” 朱医生的工作很忙,从早忙到晚上,甚至于忙到深夜,而家里的四个孩子上学、家务料理,田里的农活就全部落到了妻子郭云珍一人身上,她贤慧、善良、勤劳,除无怨言外,还嘱咐丈夫说:“人家有病不是好意的,你一定要把人家的病治好,家里事我一人顶着。”有妻子的理解、支持,更加坚定了朱医生从医一辈子信念和决心。 朱医生对前来挂水的病人遇到突变时,应急处理也很强。2011年12月25日,本村胡安明因患支气管炎来卫生室看病,本人原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来看病时,用的头胞曲和丁胺卡那,当挂上去2分钟后,就出现呼吸困难,心率120/分,气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有生命危险,把在位的病人及医务人员都吓坏了。朱医生知道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及时抢救,并换上抢救药水,半小时后,病人慢慢的好转。事后老胡拉着朱医生的手说:“我要不是你抢救及时,这条老命早完了。” 43年来,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朱医生共诊治病人万余次,挽救垂危病人十几人,在村民心目中,他是一位好医生。 1982年由朱医生牵头和村领导磋商,经过多方投资,建起了6间船闸村卫生院,床位近10张。人员也由原来的2人发展现在的6人。 卫生院紧靠船闸,外来人员多,朱医生都热情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如1985年10月,山东省鲁某的小孩约6-7岁,在玩皮时,不慎跌到水泥船的船帮上,流血不止,有生命危险,来找朱医生,他二话不说,以最快的速度,对小孩进行了用药、冲洗止血,缝合伤口十几针,挂水消炎,使小孩脱离危险,此人经济不便,只有15元钱收下就算了。10年后鲁某特地把小孩带来向朱医生致谢,朱医生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那时,给儿童接种疫苗也很难,原因是村民认为接种不接种没什么大碍,有的儿童接种疫苗后有发热、泛力、不爱吃饭等不良反应。为此朱医生总是一次次的上门做村民的工作,启发引导解释接种对儿童健康的好处。有时村民上班忙,朱医生就利用晚上找他们,直到儿童按时接种疫苗为止。 2012年国家对村卫生院搞了零差价改革,朱医生的收入反而降低了,但他像往常一样默默奉献着,朱医生表示: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心愿。 ·唐开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