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我是宝应人:我为家乡进一言,专访在京乡贤沈国龙

2019-4-25 16:25| 热度:19999 ℃ |作者:夏正英|来源:晚安宝应|我要投稿

油菜已结荚,麦子正扬花,四月天,空气里弥漫着芬芳、清新的气息。趁着老乡沈国龙回乡的机会,我受《晚安宝应》委托专访了他。虽然初见,因为老乡的缘故,我们没有太多的陌生感。提起老家,沈国龙随口吟唱:“宝应土桥是我家,三中沟里有 ...

  1982年11月7日,经过严格挑选,18岁的沈国龙和村里的其他三位年轻人胸带大红花,在乡亲们的锣鼓欢送下光荣入伍,来到北京卫戍区某部。好强的沈国龙进入军营后,要求进步的欲望特别强烈,从军事训练到理论学习,从执勤站岗到细小工作,凡事都尽心尽职,争夺第一,争当先进。入伍三个月以后,连队领导便让他写一篇入伍后的感想,沈国龙整整写了六张信纸。

  由于写得一手好字和较好的文采,沈国龙被调到连队当通讯员,在首长身边,沈国龙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待人接物的礼仪。84年9月份,入伍一年多,积极要求上进的沈国龙光荣的入了党,并成为连队的文书,写报告、写总结,负责整个连队的文字工作。多才多艺又吃苦耐劳的沈国龙还办起了连队俱乐部并在全团推广。为了在全团文书兼军械员业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把自己关在军械库里,蒙上眼睛反复练习各种武器的分解、结合,最终在全团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被调至团机关担任绘图员22天后,又被调到武警北京总队电视报道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去兰州学习电视录像、无线电修理,到北京广播学院培训,又入武警北京指挥学校深造,86年被提升为军官。

  2

  沈国龙从战士到军官一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提拔为武警北京总队新闻工作站站长,上校军衔。在25年军旅生涯中他勤于思考,刻苦学习,深入部队,采写拍摄出许多优秀作品,在国家主流媒体发表、播出,30余次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政府大奖,先后五次荣立三等功。

  访谈中,沈国龙微笑着说:我可能是拍摄天安门升旗仪式最多的记者。由于所在部队是中国的窗口部队,拍摄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国宾护卫队》、《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的升旗仪式》、《中国礼炮兵》、《一分零六秒的记忆》等许多重大题材作品。其中《生命的绝唱——抗非英雄李晓红》为中组部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1991年由沈国龙全程主创的新闻、电视专题片——《国旗的儿子陶卫革》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播出,反响强烈。

  书法人生

  1

  2007年,沈国龙从部队转业。为了追逐最初的梦想,他一方面继续从事电视策划、编导、摄制、摄影工作;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的系统研究和创作之中。

  沈国龙先生对书法的喜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家乡地灵人杰,丰厚的文化积淀,早早熏陶了他的心灵。少年时代就喜欢舞文弄墨的他,写的“大字”多次获学校奖励。入伍来到北京后,首都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令他惊喜异常。每逢节假日,沈国龙经常来到中国美术馆、荣宝斋等艺术殿堂,观看名家书展,从中汲取营养。当时尽管津贴微薄,但他几乎全部用在了购买《三希堂法帖》、《墓志铭》等各种书帖上……

  沈国龙书法真、草、隶、篆皆能,行草书尤精。他初学米芾、黄庭坚,后研钟繇、王羲之等名家,旁及“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由于职业的缘故,结识了文怀沙、沈鹏、刘炳森、李铎、刘艺、林岫、傅家宝、田英章等当代书法名家,并得到了他们的亲授和指点,受益匪浅。他先后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首届高级班的学习和各种培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特别是经过数十载的潜心钻研,逐步形成了萧散简远、秀逸洒脱、古拙遒劲之艺术风格。

  2

  沈国龙认为:书法创作必须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笔法与章法共生。他摒弃书法中“过眼烟云”没有美感的符号罗列,而注重在继承中求发展。强调读帖和提高艺术修养的意义就在于提高书写者的审美水平及创作能力,通过多思多悟,加之苦练,以“眼高”引领“手高”。

  为了“眼高”, 沈国龙孜孜不倦地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诗歌散文;为了“眼高”,他几乎每天读帖,即使出差探亲也不例外;为了“眼高”,他足迹遍及“西安碑林”、“龙门石窟”、“泰山石刻”、“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全国众多名胜古迹;为了“眼高”,他还不断探索影视、音乐等姊妹艺术,从跳动的音符和电影蒙太奇中获得启迪。

  既要“眼高”也要“手高”。在部队时他经常笔走龙蛇,在书法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在自己的“逐梦堂”里,他饱览名帖,临池不辍,对古今大师的用笔、章法、气韵、意境,反复揣摩、实践,着力提高书写技艺,把对生活、艺术、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凝注于笔端。沈国龙的书法既具有军人特有的气质,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又颇有王羲之、米芾、黄庭坚书法“沉着飞翥”之神韵。

  3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展览,并屡屡获奖。不少作品在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北京晚报》等媒体上发表,并有四幅书法作品编入国家教育部《大学生硬笔书法实用教材》。沈国龙现为中国书画人才中心研究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儿女》杂志、《人民武警报》、《东方书画人物》杂志等媒体有专题报道。2012年6月,被《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组委会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沈国龙认为,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作为书法家必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有义务和责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真正做到文化惠民,艺术惠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多一些认知,审美有所提高,素养有所提升。作为北京发展基金艺术惠民专项基金艺术总监的沈国龙经常深入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写福字、送春联、赠作品活动,让普通百姓真切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沈国龙不仅对书法艺术如痴如醉,对摄影艺术也情有独钟,颇有造诣。从1987年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摄影培训班后,沈国龙坚持用手中的照像机、摄像机拍摄报道部队官兵的先进事迹,记录生活中生动、美好、精彩的画面。从万里长城到黄土高坡;从旷世盛典到北京奥运;从大运河畔到香江两岸;流金年轮30余载,沈国龙用快门定格历史瞬间;用精品力作反映部队火热生活,见证和谐繁荣盛世,诠释着他对真善美的感悟。

  “琼花白,茉莉香,还有窗外千年的月光,拱桥边,杨柳岸,烟花三月最美的地方……”访谈在沈国龙先生深情演唱的《一生缘》歌曲中结束。衷心祝愿老乡沈国龙艺海腾飞,有机会常回家看看,多为家乡的建设进言献策,也让更多的家乡人欣赏到他精美的艺术作品。

  感恩守候,你我同行!

  亲爱的作者、读者朋友们:

  晚上好!

  很开心我们又见面啦!

  自2019年元旦起,我们便每晚相约《晚安宝应》,从冬到春,度过了100多个温馨愉快的夜晚。

  为更好地打造这个属于我们共同的新媒体平台,4月11日起,我们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筹划和准备,现在,我们如愿回到了你们的身边。真好!

  《晚安宝应》自上线以来,短短时间里,很意外的得到社会各界朋友们的认可和呵护,特别是很多作者、老乡,热情地给我们惠赐了大作,也汇聚起众多来自县内外的读者朋友。大家的厚爱与鼓励,《晚安宝应》铭记在心,且倍加珍惜。

  悦耳最是乡音,暖心还数乡情。

  何以解忧?唯乡思耳。

  有缘,我们走不散。有缘,我们在一起。

  也欢迎大家随时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感兴趣的话题。

  爱宝应,爱生活。

  让我们携手为宝应,这方属于你我共同的美丽家园,奉献才智与情怀。

  《晚安宝应》能与您秉烛夜谈,细数时光,记取流年,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每晚九点,不见不散!

  晚安 宝应!

  《晚安宝应》编辑部

  2019.4.23

  原创/夏正英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视觉/空青

  客服/小婉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转载。

12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