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宝应关注 查看内容

“十八华里”,湖滨沃土

2013-1-20 10:16| 热度:7169 ℃ |我要投稿

  淮河,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南北方向的河流,全长1252千米,经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入江。淮水穿扬州而过,造就了广袤的里下河地区;这方土地的人们,也经受着淮水水文化的洗礼。  “十八华里”庄 ...
淮河,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南北方向的河流,全长1252千米,经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入江。淮水穿扬州而过,造就了广袤的里下河地区;这方土地的人们,也经受着淮水水文化的洗礼。“十八华里”,湖滨沃土
  淮河,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南北方向的河流,全长1252千米,经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入江。淮水穿扬州而过,造就了广袤的里下河地区;这方土地的人们,也经受着淮水水文化的洗礼。

  “十八华里”庄台,便是淮水水文化的结晶。

  “十八华里”,一个数词和量词结合而成的词语,成了一个庄台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了故事。

  事情还要追溯到33年前那一年……

  淮河入江

  分割出130多个渔庄

  历史上,自淮河借道扬州入江后,高邮湖湖滨地区就渐成滩地,人们取名新民滩。大水季节以来,新民滩便成了“水乡泽国”,低地进水为湖汊,这方土地由此分割成多达130多个大大小小的渔庄。“小庄台只有几户人家,而大的也就10多户人家。”扬州著名水利专家徐炳顺说。

  因为滩地总体地势低,几乎每一年的大水,低地都会受淹,渔民们只好往高地搬。而由于高地太少,部分渔民在大水季节来临之前,就借住到外地。当大水退去之后,才搬回原地。

  年年受淹,渔民们只好建造一种特殊的房子芦笆房,用芦柴和淤泥混合制成的房子,随建随丢,随丢随建,即使水淹倒了也损失不大。

  “水乡泽国”的渔民,搬家时一般也就是几口箱子。而他们最大的家产是船。“我们每家每户都有小木船,平时生产靠船,大水来了搬家也靠船,离了船可以说寸步难行。”原新民滩村民陈安胜回忆。

  上万劳力

  3年筑出“十八华里”

  上世纪60年代,为畅通淮水,淮河水利委员会对邵伯湖进行清障。清障后,接下来便是对新民滩1.3公里南北坝实施爆破。虽然常年遭遇水患,但“水乡泽国”的滩民依然难舍故土,对炸坝不太接受。

  “后来,上面决定在京杭运河西堤以西1.3公里,开挖庄台河(惯称一点三公里),在河东筑成长8.8公里、宽18米、高11米多的庄台,把散居在新民滩上的6000多人全部搬上新庄台。”徐炳顺说,“这就

  是"十八华里"庄台的由来,其实也就是近18华里。”

  “实际上,这个决定在当时是有争议的,扬州和高邮地方上并不同意这个方案。”徐炳顺介绍,虽然新庄台不会遭遇水患,但到大水季节,庄台四面八方全是水,生产生活都不方便。“不过,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上面决定了,也就没有多大的讨论余地了。”

  1969年,上万劳力在庄台河开挖的同时,也开始筑坝;1972年,坝筑成。自此,高邮湖湖边便多了一处长长的“人造高地”。

  “虽然是在地方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建起来的一个庄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庄台,不仅在江苏,在整个淮河流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徐炳顺评价。

  “十八华里”

  曾是高邮“小香港”

  “十八华里”筑成后,为解决渔民的生产出路,在庄台南北两端,与运河西堤之间筑成围堰,形成一个圩区。规定北、南坝围堰顶高程分别为6.5米、5.5米,加筑子堰,保圩,保田。不过,当地群众不断加高子堰。“自此留下后患。”徐炳顺介绍,扬州市、高邮市历年防汛调度方案中都明确规定,“当高邮湖水位8.0米,且有上涨趋势时,必须炸开1.3公里南、北围堰(即南、北坝)行洪,并曾多次做过"湖滨乡地区破坝泄洪实施方案";虽然年年谈、年年议,终因未遇上大洪水,成了纸上谈兵。”

  庄台建成后,原有的新民滩地区成为淮水行洪通道,但在水小的时候,这里却成为荒地,芦苇丛生,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清除芦苇。后来,扬州水利专家提出“以垦代清”(大水季节长的也才两三个月,短的只有20多天,其余时间是可以种植庄稼的),并与民约定,“可以垦荒种田,但不保收,不赔偿(万一突发大水淹掉农田时不赔偿)。”

  “在那里种田,几乎不用肥料,因为有肥沃的湖泥,小麦几乎年年丰收,年产量达到400万斤。”徐炳顺介绍,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十八华里”区域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生活富庶”的好地方,1990年人均收人高达900元,远远超过高邮的平均水平,被《解放日报》誉为“高邮的小香港”。

  给洪水让路

  炸掉南北大坝

  不过,次年(1991年)5月下旬起,湖滨乡遭遇特大洪涝,他们“誓死保卫”1.3公里南、北大坝,先后投入2400多个劳力,耗用资金76万多元,“克服土源匮乏,雨暴路滑,手脚溃烂等重重困难,从齐腰深的水底下,捞起泥土,船运肩扛,使北坝经受了(7月12日)高邮湖9.22米高洪水的考验。”

  但坝始终是需要炸掉的,因为“洪水必须要有出路”。徐炳顺还记得,当决定炸掉南、北坝行洪的时候,湖滨乡民难舍那扬花抽穗的水稻,开花结桃的棉花,成熟上市的番茄,觅食长膘的鱼群,即将开园的水果,鳞次栉比的房屋,及交通、教学、水电设施,企业机械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的财产;渔民们家园难舍,热土难离,他们也担心圩内所有工厂、学校、民房、农田、鱼塘以及公路、邮电、自来水等设施被毁,今后的生活靠什么?

  湖滨圩

  湖滨居民的新家园

  “群众生活也要给出路。”1991年10月,扬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上报湖滨圩工程的初步设计。1991年11月,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决定兴建新民滩清障保安工程在高邮湖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的前提下,新民滩1.3公里西侧让出850米,作为行洪通道;东侧留450米宽进行圈圩;新筑南北向大堤及加固东西向大堤,利用北大堤与运河西堤交圈,作为安置湖滨人民生产、生活的基地,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1991年11月13日,湖滨圩工程举行开工典礼,3.7万劳动力驻扎在工地上,克服重重困难,于1992年1月20日全部竣工。新筑大坝9.55公里,其南北堤长9.1公里,又称“新十八华里”。从此,湖滨人民有了新的稳定的家园。

  “新的家园建成后,我们曾建议在"十八华里"建一个窑厂,一点一点把这个庄台挖掉烧窑;当时该村村支书已基本做通村民工作,但由于不久就调走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徐炳顺说,“虽然没有挖掉这个庄台,但总体来看,这个庄台是安全的。”

  实习生 王晔 记者 向家富 摄影 张卓君

  村民说

  现在一年只种一季小麦

  68岁的徐长顺老人至今依然住在“十八华里”,虽然东边的新大坝上有房子,但“那是留给孩子们住的”,他更习惯住在这里。

  “十八华里”庄台,大多数的房子都是一模一样,坐北朝南,大小一样,格式一样,“青砖,石棉瓦,三间房”。因是夯起来的大坝,在最初的10多年,地基下沉导致房子裂缝的现象时有发生,每隔几年就要把房子修一下,现在的房子,多是20多年前修起来的。”

  “每一家的地基都是一样的,前一家的前墙到后一家的前墙距离九公尺三,不多一分,不少一分。”徐老说,因为人太多,地基都是平均分配。“这房子在当时来说很好,跟芦笆房相比好了百倍都不止。不过放在现在,这个房子就又很差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在这里住,留下来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是实实在在的"老人庄",不过这样也好,清静。”

  每一年夏季总有一段时间,“十八华里”周边是一片汪洋。老徐说,他只在这个时候离开“十八华里”,回新大坝上的家。

  “十八华里”庄台上,有一些依然保留着原新民滩庄台的名字,如杨庄、李庄,“都是比较大的庄台,他们人多,搬过来后还习惯这样叫。”

  因为夏季周围农田都是水,老徐们并不栽植水稻,“淹个三五天就没救了”;只有在11月,他们才种麦子,“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可以保收。”

  专家说

  “十八华里”可开辟旅游

  “十八华里”庄台,沿着庄台河边,有一排水杉树,笔直笔直的,倒映在水中,别有韵味。

  徐炳顺认为,虽然在大水季节这里是一个“孤独的庄台”,但正因为它的“孤独”,却是一个良好的旅游资源,“这里湖汊多,水也并不湍急,弄一些皮划艇,庄台上再开设农家饭店,即可欣赏到湖汊美景,又可品尝农家小炒,实在是一件趣事。”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