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文/王晓山 在老家赶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逢赶集的日子,村民将自己闲置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卖掉,再置换一些需要的日用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除了乡供销社设在村里的日用百货小商店外,乡村没有什么可以买卖的,于是赶集成了乡下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民间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交通便利,购物途径多样,老家赶集逐渐消失了。赶集现在年轻人大多没有经历过,可赶集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似乎历史在回归,儿时赶集的情景如现眼前。 儿时,我所在的广洋湖乡,是个新建不久小乡,乡政府驻地在一里村,集市未成气候,人气不旺。村民赶集都到两个相邻的繁华历史古镇——射阳湖镇、沙沟镇。我所在的村庄距射阳湖镇约十公里的样子,比沙沟近一些,村民大多去射阳湖镇赶集。在今天,十公里也许不是距离,但在要么走路要么坐船的年代,感觉还是那样的远…… 在我的记忆里,每月逢5,即5号、15号、25号,也就是十天有一次露天集市。集市地点在射阳湖镇镇北开阔的一片空地上,赶集也成为这个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村民赶集主要是买小猪(即买回家饲养,待到养肥后出售,养猪是那时一个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猪主要吃米糠糊,还有剩菜剩饭,饲料几乎不用花钱),买小猪几乎是赶集代名词。还有家里要“做大事”(宝应乡下“做大事”,即家里办宴席,如红白喜事、乔迁、过整生日等),按乡下厨子列好单子去采购食材。另外就是采购些日用百货。 出门赶集交通工具都是船,即机帆船,有两种:一种叫抽水机(宝应土话叫打水机,主要用途为农田灌溉),机器是一台安装在船尾,用抽出的水冲击船后的水面,以反作用力推动水泥船前行;还有一种叫挂浆机,速度快,还设有倒档。我所在生产队的堂三叔叫王金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家里买了一艘挂浆机船,“三周”(即周南组、周西组、周东组)村民要赶集的话,提前告诉三叔,他统计好人数,大家分摊好柴油钱,有时他不要摊费用,因为三叔家时常要去赶集卖小猪(他家是养了几头母猪,宝应土话叫“科猪”,一年有十几窝),村民们可以搭顺便船,当然村民也可以去河西摆渡口,等帮船。 到赶集的时候,村民要早早的起床。我家住在离宏图河不远的北边,天还没亮,就听到宏图河里传来机帆船“突突突”的机器声音,母亲告诉我,那是隔壁双楼或葛庄村去赶集的。 我一共去过四次射阳,第一二次都是与母亲去赶集,第三次是1986年父亲委托兰亭初中刘汝顺老师带我去射阳医院看手上小水痘,最后一次是1992年从曹甸中学高考补习班结束后,我坐小轮船到射阳,然后坐帮船回到老家所在的村。第一次,年龄太小,赶集场景已模糊不清。第二次,应该是1985年,临近过年,母亲叫我与她一起赶集去,采购点年货。第二天,天刚朦朦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起了床,那种兴奋的心情,今天的孩子,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体会得到了…… 大三王河直通射阳湖镇。机帆船行驶在宽阔的大河里,两岸是高高的河堤,河堤两旁长着浓密的树木。船头带起的波浪层层地传送到河岸、拍打着河岸,溅起阵阵浪花。记得到了鹤儿湾地段,有个大的S型转弯处,河的西侧,是有一大片地势洼的沼泽地,然后一路向北。 大概二个小时就到赶集的地方——射阳湖镇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水域,河面上飘浮着八卦形的柴油花,在阳光照射下,色彩斑斓,河边到处是女人在洗衣或淘米洗菜。射阳湖古镇地处宝应、建湖、盐都三县交界,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就有苏北“小上海”之称,是里下河地区水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到了码头,到处是船,有轮船、帮船、渔船、货船,有大有小。机帆船到了,首先找个靠岸的地方。来迟了,没地方停靠,只能停在别人的船后面,还得好话说尽,与人家的船连绑在一起。 从我记事起,好像第一次见到大的城镇。在上岸之前,母亲左交待右嘱咐,千万别走丢。母亲挎着篮子,我拿着蛇皮口袋紧跟身后。 在我的记忆里,射阳湖古镇店铺、作坊林立,好像只有一条主街,南北朝向。临街店铺很多,有商店、布店、服装店、饭店、小吃店、旅社、理发店、缝纫店、鞋匠店、豆腐店、酱醋店、纸扎店、澡堂等,几乎是店靠着店,铺挨着铺。店铺临街一面为木质板门,营业时,全部拆开,晚上打烊时,又重新按编号顺序安装上。赶集的当天,本来人就多很拥挤,因临街店铺的主人把货物摆到店面外面,使本来并不宽敞的街道显得窄了许多。在支巷里,好像家家都在门口做手工鞭炮。 集市的地方,在镇的北面,记忆里好像是条土路,如果遇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所有的货物都摊在地上,好像没有货架,连绵不断的货物一字摆开,左右两边象两条长龙,等待着顾客的光顾。集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鸭鹅猪狗喧叫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农村的集市,始终弥漫着乡土的气息,有蔬菜类:萝卜、青菜、大白菜、菠菜、莴笋、黄瓜、茄子等;有肉类:主要猪肉牛肉,鸡鸭鹅,活鱼等;有日常用品类:锅碗瓢勺、扁担、席子、竹篙、簸箕、筛子、笆斗、淘米漏子、篮子、团桶等。还有卖小吃的(果子、花生糖、馓子、麻花、金刚奇等)、卖衣服的、卖老鼠药的……应有尽有。 集市里没有规定的区域,哪里有空地就可以买卖了,没有管理人员,结束的时候小贩们会自觉地整理好那块地方。大人们总要在一个个小摊前,左看看右看看,问问价,货比三家。也有匆匆忙忙的,似乎事先想好了、看好了,也不讨价还价,买好就走。赶集是村民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碰到熟人会停下脚步拉几句家常,接着忙自己的年货。母亲按照单子一一采购,还与人家讨价还价,买好的东西放在蛇皮口袋里。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在集市里,传来清脆的“叮、叮、叮”的金属碰撞声,卖麦芽糖的,充满穿透力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声音,中年男子左右放着两个箩筐,箩筐上面放着木质矩形托盘,右边上面放着诱人的麦芽糖,左边上面放着日用小百货,扁担横在两边箩筐上,中年男子就坐在被压弯的扁担上。 在集市里,我围着一个卖混沌摊子不肯离开,母亲给我买了一碗喷香的混沌,葱花香味沁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么浓郁,让人心神俱醉。望着热气腾腾的包子,我缠住母亲买了只刚出笼的肉包子。那时其实我肚子并不饿,只是觉得镇上的东西好吃有味,母亲舍不得自己吃,现在父母都已溘然离世,已为人父的我已无法弥补,只有内心的愧疚和双眼的湿润。 集市到上午10点左右,赶集的人就没有了,一时间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宁静。返程一般定在下午一二点钟,有时更早。我也不知道小摊小贩一个地方的集赶完了,又去另一个地方赶集,那时好像没听说过。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赶过集。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再后来去了北方上了四年大学,工作后一直在苏州和南京两座城市之间不停奔波,赶集作为一种美好味道一直定格在儿时的记忆深处。 2019年9月11日于南京 来源:宝应生活网 作者简介:王晓山,1972年出生,江苏省宝应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监狱史学学者,监狱建筑学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监狱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监狱工作协会理事,2013年、2017年连续两届入选“江苏省监狱系统首席专家”, 2012年入选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组织的“监狱理论十百千人才”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层次“监狱理论研究带头人”称号,2018年8月入选江苏省政法委人才库专家。参与30余所监狱规划方案设计与认证,参考和承担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和江苏省监狱管理局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四本专著,参与编写教材4部,在各类省部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上海市司法警官学校、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多所院校以及到湖北、山东、云南、福建等省应邀进行讲学或授课,现供职于江苏省监狱管理局。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